战国时期魏王魏第三位君主,出生于山西省夏县(原安义)。 在历史剧《大秦帝国》中,魏惠王的形象就没有那么光彩了,他见证了魏国从战国第一强到衰落的过程。
然而,这也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魏惠王的决定导致了魏国的衰落。
魏惠王,又称梁惠王,以在位期间将魏国的都城从安义迁至大良(今河南开封)而闻名。 之所以迁都,根据《史记》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因为桂岭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的实力大打折扣,安义靠近秦国,为了躲避强秦的入侵, 魏惠王被迫无奈地迁都大梁。
这段历史让人觉得,魏惠王迁京城,实在是被迫无奈,颇为委屈。
《史记》记载,魏惠王在公元前339年左右将首都迁至大良,但在《史记:孙斌和庞娟传》中,在桂岭战役中,孙斌建议围攻大良,庞娟回军的紧迫性似乎与大良只是魏国的一座普通城池相矛盾。
《竹书》、《汉书》、《水经》、《战国政策》等史料对魏惠王迁都大梁的时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之一就是是魏惠王六年, 也就是说,在公元前 364 年。
此时,魏惠王刚刚继位,魏侯温和魏侯武侯治理后,魏国正处于国力最强的时期。 那么,魏惠王为什么要迁都呢?
一种解释是,秦国虽然还没有进行商朝改革,但秦建公和秦贤公的改革使秦国的实力不容小觑,频繁的入侵让魏国感到头疼,于是迁都大梁,以更好地应对秦国的威胁。
四战之地魏国,西与羌秦接壤,东与强大的齐国接壤,北与赵国接壤,南与楚国接壤。 魏惠王早年,为了更好地掌控东地,迎接齐国的挑战,选择迁都大梁,这是一个有远见的决定。
魏惠王早年是一位才华横溢、谋略多才的君主,这在《竹书年》和《战国政策》中都有记载。 十四年,他成功地让吕、宋、魏、郑三国的藩属国上朝,并成功地驱逐了孟晋的十二个藩国,使天子能够统治天下。
魏惠王凭借出众的才华,将魏国推上了中原霸主的位置,然而,他却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四处作战,导致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失败,导致魏国的精英们失去了所有的精锐,最终成为了二流国家。
令人遗憾的是,帮助秦国改法的大臣商英,曾经在魏相公的叔叔手下任职。 临终前,龚淑佐向魏惠王推荐了商英,建议魏惠王不管商英是否重用,都应该杀了商英,以防他为敌国服务。
可惜魏惠王没有听从这个劝告,没有理会商英,最终导致商英叛逃秦国,为魏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