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若楠(山西大学)。
近日,随着第一批大学生踏上返校之路,“车厢里满是破大学生”的条目出现在热搜上,引发网络热议。 “返校车,死气沉沉,每个人都那么脆弱”。 有的大学生甚至自嘲:回学校的车上满是“烂”味。
害怕重返学校的破碎大学生,本质上是被开学的焦虑所困扰。 这里的“开学焦虑”,指的不是医学层面的焦虑,更多的是心理层面抗拒开学、不想回到校园生活的负面情绪。
不仅有生活环境、琐事等客观因素,也有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心理差距等主观因素。
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宿舍里没有隐私或舒适。 据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高校主流宿舍配置为四人间或六人间,每间占40%左右,但仍有15%左右的学生住在八人间或较为狭窄的环境,人均面积较小; 此外,近年来,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不少大学实行“四到六”制度,进一步压缩了本就狭小的居住环境。 离开家,回到学校,似乎意味着告别舒适的生活环境,过着缺乏隐私感的生活。 不得不提的是,很多形式主义的琐碎事务,比如各种打卡、打样、填表任务等,也牵扯到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成为压垮大学生的另一根稻草。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焦虑也集中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如何维持宿舍关系,如何控制同学比例,如何流利礼貌地与辅导员和老师沟通,......从高中时“你只需要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想”,到大学各方面的实践,留给大学生的时间似乎是高考后的暑假。
同时,从理想到现实的强烈差距感,也刺激着大学生脆弱的情感。 在过去的12年里,大学一直是我们想象中绝对自由的代名词。 “等到上大学是件好事”就像一句睿智的谚语,贯穿了我们学习的每一个苦涩或甜蜜的时刻; 那些基于“发展兴趣、追求自由、轻松快乐”的大学梦,被“爱不释手的手机、安排不当的水上课程、无助无效的社交”无情地打破。 有很多大学生认为,与其说是大学,不如说是一所只实现手机自由的自学高中。
大学生的焦虑不会随着开盘**的结束而消失。 他焦虑的根源本质上是对未来的未知和困惑。 在生活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试错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大学不再是高高的象牙塔,学生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被逼着选择自己的未来道路——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开入学考试、 或其他事情。每条进入社会的道路都挤满了人。 年轻的学生匆匆忙忙,小心翼翼地选择他们未来的生活。
如何在高度内卷化的社会浪潮中对个人价值和自我认知进行适当的思考,是我们目前可以控制的部分。 在完成个人的“认知体检”后,必须远离心理内耗,用行动克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