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金鹏在调研北京邮电大学时强调,要深入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常放心”的责任感,以更严格的制度、更扎实的措施, 更加有效落实,做好隐患排查工作,夯实主体责任,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校园安全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关系到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校园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就是血泪的教训,是一个家庭无法承受的生命重担。 确保师生健康和学校安全是教育系统的重中之重,必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加以落实。
灾害往往在最轻微的积累中,瘫痪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永远放心”的责任感是控制未发芽状态下风险的最有力方式“**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一定有29起小事故、300起未遂事故和1000起隐患事故。 “航空界著名的海恩定律提醒我们,事故一定是过去不安全行为积累的结果。 同时,在实践层面上,无论技术和法规多么完善,都无法取代人的素质和责任感。
年末年初,万事混杂,人们容易大意,放松了思想上的警惕,导致事故频发。 寒假已经到来,虽然高校大部分学生都回家过节了,但仍有一些师生留在校园里,校园安全的弦子还是要时刻收紧。 “永远放心”的责任感体现在**? 体现在内心长期的苦恼感,不断改进学校安全工作,勇于做“告密者”和“拆弹者”; 体现在实在是没有运气心态,谨防“平流无石”的错觉,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标准要求把关补缺口; 这也体现在每天的审慎终局,时刻保持风险意识,确保安全问题没有盲点。 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校舍安全、食品安全......校园安全涉及多点、范围广,建议在重点区域多考虑一层,看细节,如履薄冰谨慎加强风险研究和判断,可以有效避免多起悲剧的发生。
责任感不仅取决于校园安全负责人的素质,更取决于更严格的制度和更扎实的措施。 正确的过程会产生正确的结果。 现实中,安全事故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警钟:一旦制度措施的“锁”缺失或生锈,极有可能带来惨痛的教训。 例如,安全责任是否落实到群众身上,管理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安全问题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控制,人防、实防、技术防御手段是否动态升级,值班制度是否真正发挥了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作用。 这些都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从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吸取教训,相互反省,从一个案例到另一个案例进行推论,避免马虎与自己无关的消极心态。
制度措施的持续完善需要责任感,离不开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重要的是要承认,一些学校安全问题不能仅仅归咎于缺乏问责制。 问责和惩罚固然重要,但我们需要找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仔细剖析冰山下隐藏的部分。 事实上,很多安全责任人由于知识盲点和适应能力不足,或者因为应急响应方法错误,导致安全问题扩大,难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对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例如,一些地区成立了校园安全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针对不同类型的校园安全问题成立了不同的专门委员会,开展研究、咨询、培训、评估、指导和指导服务,发挥智库和顾问的作用。 这有利于帮助学校及时清除盲区、弥补漏洞,逐步提升校园安全防线。
三点部署、七点落实,制度措施再好,没有有效落实都是一纸空话。 到位后,首先要清除思想障碍,通过抓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相关负责人和师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成为安全责任人。 二是突出结果导向,推动安全防控工作体系中每个层面、每个环节、每一个人的高效运行,形成工作闭环。 具体要用好隐患排查的“扫雷”、监督检查的“探照灯”、考核考核的“接力棒”,牢牢抓好落实这个“牛鼻子”的责任,实实在在监督,严问责,行压,紧凑责任。
心中有忧虑,脚下就有行动。 所有校园保安人员都应形成共识:要像爱自己的小家庭一样,努力消除安全隐患; 我们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保护着师生的生命,让校园成为阳光最充足、最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