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双高计划”(2019-2023年)绩效考核。 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各建设单位亟需将“指标论”的“评价”心态转变为“评价促建设、改革促改”的“自我评价”心理,将立于教育、面向行业、服务行业的“路径依赖”转变为立于行业的“逆向思维”, 考教育提升能力,在绩效考核中确定三个“板”,这是高校层面“双高”建设最终绩效考核的基本前提。
突出显示“长板”。 充分体现预期目标的完成程度和进度。 即从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角度出发,根据发展基础和自身设定的目标,考察学校取得了多大的进步,取得了哪些成果,提升了哪些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了相关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努力程度。 可考虑的指标和评价方法主要有:一是关键指标的完成程度。 “双高”项目在关键指标上的实际完成情况,可以通过相关指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产出的经济效益,如科研成果的产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等来衡量。 二是管理创新的理念和成效。 “双高”工程在管理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可以通过机制改革、组织结构优化、人才引进、激励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和效果提升来评价。 三是合作交流程度。 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双高”工程的成果,可以通过合作的数量和质量、国际交流的频率和影响力、合作成果的实际应用来评价。 四是发展程度优势特征。 重点领域“双高”建设的发展,可以通过相关专业或行业的排名、同行认可、成果引用、专利申请和转化等方式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比较优势。 一般来说,要突出“双高”项目的“长板”,评价的视角应该是从行业的角度来审视教育,关注项目的独特优势和突出成果,充分考虑项目的整体目标完成和努力,进而全面评价项目的绩效和贡献。
弥补“缺点”。 明确标杆差距,精准推进改革。 即从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对比同类型学校、相同或相似的专业(组),考察学校的水平、所处的梯队、与基准的差距有多大。 此外,要精准推进发展和改革,应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找出“短板”。 从行业角度出发,通过科技研发、工艺改进、师资力量、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找出“双高”建设中的“短板”和不足。 二是分析原因。 通过调研、访谈、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对“短板”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是设定目标。 以国内外学科、专业、高水平学校或科研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实践经验为参考,明确基准和目标,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确定合理的目标和指标,真正实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双高计划”核心价值。 第四,制定未来改革方案。 鉴于“双高”建设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方向,决定我国职业教育对世界职业教育的贡献,学校应根据“短板”问题和目标需求,制定学校未来的具体改革方案和措施, 从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从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以实际行动推动“双高”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锻造“新板”。 要从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审视教育,明确学校新的发展目标。 在高校层面,要把握产业链与教育链的紧密联系,找到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真正实现“跳出职业教育看职业教育,办好产业职业教育”。 一方面,要了解和关注当前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以及人才在其中的作用和作用。 通过分析工业经济的需求,可以进一步明确学校未来的发展重点,使教育与工业经济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另一方面,在高校层面,从行业角度确定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即学校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涵盖学校的目标、特点、定位和特点。 然后,以“逆向思维”寻求创新和突破,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从而达到以“双高”建设为抓手,更好地发挥学校优势和特色,提高学校绩效和竞争力,推动学校更上一层楼的目标。
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服务业的发展最为直接,因此要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牢牢抓住“双高”建设绩效考核的机遇,一方面研究判断为高端产业和高端产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的能力, 另一方面,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德、智、体、艺、劳动全面发展的使命和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使命和要求,充分响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求更公平、更优质的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宗成,中国教育科学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院士。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教育总项目“智能技术赋能的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研究”项目编号BJA220260,是主持人宗成的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