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惹尘”,这个微信昵称已经用了一段时间了,最近突然觉得不适用,因为我发现尘土无处不在,而我的境界还远远达不到不惹尘土的高度,与其骗自己不惹尘土,不如面对尘土,置身于尘土中, 事情的一般规律就是在经历之后能够理解,然后才松一口气,而这两年的经历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而有些事情,曾经那么小心翼翼的事情,现在已经松了一口气,甚至放手回想起来,我觉得挺好笑的,当初怎么会这样, 但其实一开始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现在这样,以后会觉得好笑。
无处掀起尘土“,佛教中的”哪里掀起尘土“,在”五“中没有谐音,起源于周末时在别人看来毫无意义,但他很在意自己,他当时真的很在意,很生气,但也很无奈,因为对方的油盐没有进来, 而且因为对方的资源在手。那时候肯定是被尘土弄得蓬头垢面,渐渐的就不重要了,先是无所谓,然后松了一口气,最后才放下。 其实我现在这么说的时候,别人很容易说好好,因为这个档期两个周末都关闭了。 但我真的不在乎,我只是有一个更好的状态,我不想要它。 这里的周末休息是那些不再被挑衅的灰尘之一。
另外一个不惹的灰尘就是被退了好几次的红包,当时很生气,是太少了还是什么,也因为这个,第一次发生了争执,之前还好好谈,因为真的不多交集。 现在我想回去,何必这么激动,直接把红包拿回来,然后放进口袋里,别告诉给红包的人,这样一来,给红包的人已经尽力了,他也不觉得自己欠了人情,而作为中间人, 我得到了看得见的好处,一石三鸟的事情被残酷地解读为双输的局面。
这些都是过去的尘埃,现在回过头来说就像个笑话。 人生无非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就是过去,无论是释怀、放下还是依旧挥之不去,而现在和未来还有很多尘埃,可谓是红尘,人生就是各种琐碎的事情,尘埃不是最多的,只有更多, 所以你一定要面对尘土,把自己置身于尘土中,所以当你改变你的昵称时,你已经想过要改成他们,刚好看到心经《观子菩萨》中对“观”字的解释,据说是跳出来看,它看自己的心,我抱着跳出来看里里外外万物的想法, 这比面对和面对我面前要高一点,主要是因为我认为我在这个阶段在一些事情上已经跳出了一点,所以我习惯了看着尘土。作为一个目标,在现实中,你仍然必须面对并处于尘埃中。
这位哲学家说,我们之所以憎恨这些人和事,不是因为他们可恨,而是我们没有办法对付他们。 例如,有一天,一对父母和一个婴儿来到窗前,父母举起食指说:“你要一针见血了!面对这样的尘土飞扬,当事人先是向师傅求助,却没人接过这个烫手山芋,最后当事人终于吓得一针见血。如果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想了一会儿,我能做的就是装聋作哑,不听他们的话,只做我该做的事,顺便表扬他们的宝宝这么可爱。 我没有尝试过它,所以我不知道它是否有效。 事后,我和同事沟通,同事说,“我直接给导演打了电话,说有人想一针见血,我做不到! “太棒了! 把尘土交给我们曾经拥有的“尘土”!哪怕不是曾经的尘埃,也是人的奴性所决定的,对方见到导演后的态度也会有所改变,即使不变,尘埃也已经转移了。
尘土有很多种,那些我们掩盖了,擦了,我们招惹不了,反之,红尘在翻滚,我们必须不断招惹,遮盖擦尘,在这个过程中要改进,所以对于尘土,与其逃避,不如假装不招惹,不如面对, 因为灰尘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