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应转向创新驱动,而不是不可持续的“土地经济”和“土地金融”。 从长远来看,高层管理人员的这种定位和调整无疑是有道理的。 然而,在短期内让中国经济摆脱对庞大房地产市场的依赖的过渡将是艰难和痛苦的。
正如安邦研究者此前所说,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浮动资产市场,如果能够引入活水,提高水位,搁浅资产市场或将恢复其恢复移动能力的能力,成为正常交易的市场。
缓解房地产搁浅市场的活水? 大致包括以下四类:一是个人购房者的资金,即来自消费者方面的资金。 二是各类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投资,是投资方的自有资金。 其中,包括各类房地产企业上市获得的股权融资。 三是房地产行业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包括债市融资),即金融机构的“授信注入”,既包括个人抵押贷款,也包括对企业法人的贷款。 四是资金来源于各类投资,如境内外机构投资或并购投资。
为了获得这些类型活水的流入,最重要的因素是信心和期望。 如果各参与者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有信心,对未来有积极的预期,暂时的市场波动不会阻碍资金流入。
安邦的研究人员认为,首先需要一个支点作为杠杆支撑点,以利用市场信心。 在当前形势下,恐怕只有通过自身的资源控制,动员国有金融机构和国企为房地产市场提供金融支持,才能建立信心支点。
我们注意到,中国的**行业正试图为房地产市场建立一个“止跌”支点。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琦日前表示,“房地产产业链长而广,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他表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现有金融支持政策,继续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保持房地产信贷整体稳定,满足合理融资需求,为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发挥金融实力。
相关措施包括:(1)加快落实城镇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对于开发建设正常、抵押物充足、资产负债合理、还款有保障的项目,要积极满足合理的融资需求; 对发展建设中遇到暂时性困难、资金能够平衡的项目,不能盲目抽贷、加压贷款、断贷,而要通过延长现有贷款期限、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提供更多支持。 (2)允许银行发放经营性房地产贷款,对于经营规范、发展前景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国性银行将在风险可控、经营可持续的基础上,向这些房地产企业发放经营性房地产贷款。 (三)继续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工作。 支持地方城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根据城镇政策进一步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引导督促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刚性化、完善性住房的融资需求。 (四)引导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平时应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要求尽快形成体力劳动。
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1月26日召开会议,部署建立城镇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会议要求,地级以上城市人民要切实发挥领导协调作用,迅速建立和运行这一重要机制,搭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平台。 会议提出,各地要以项目为对象,狠抓研究,提出能给予融资支撑的房地产项目清单,统筹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准确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
可以看出,金融监管部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开始部署和推动金融机构为房地产行业提供金融支持,这是建立市场信心支撑点、将“活水”引入房地产市场“池塘”的第一步。 在采取措施的同时,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还有另外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要平衡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支持和风险防范。 我们预计,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表声明后,各地将采取行动,推出为房地产企业融资提供地方金融支持的企业和项目名单,国有商业银行将成为主要执行者。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房地产市场中如何分辨好坏? 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商业银行仔细辨别。
二是稳宏观经济增长,在宏观层面恢复市场整体信心更为重要。 如前所述,提振信心和改善预期对缓解房地产市场紧张的信贷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这是除直接融资外引入活水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简单来说,如果在宏观层面恢复全社会的信心,就会提高特定行业和市场的信心,对整体信贷环境的改善起到作用。
归根结底分析结论: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推动房地产市场在今年和明年内“触底”“企稳”。 调动财政资源,用国家力量支持房地产市场,是建立信心支点的重要一步。 同时,要大力改善宏观经济环境,通过宏观经济复苏促进房地产市场信心的恢复,从而吸引更多的“活水”积极流入这个市场。 (*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