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怡。
编辑:冷岩。
跨境ETF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追捧。
1月30日,汇添富旗下跨境新基公司之一启动销售,在投资者的热点认购下,这款原定于2024年3月结束的产品匆匆忙忙地抢购了22亿元的募集上限和提前结束的募捐,这个产品正是如此。
汇添富美国50ETF
新基融资的B面是另一款类似产品E Fund US 50 ETF,该ETF已经坐了好几天的过山车,截至1月30日,它仍然有15%左右的高溢价率。
美国50只ETF的狂潮,只是今年以来持续遭遇资本热潮的美国、日本等股市的跨境ETF的横截面。
根据截至1月30日的风力数据,全市场仍有不少于11只跨境ETF溢价超过2%,其中E方达美50ETF和华夏标普ETF等4只产品溢价超过10%。
面对QDII额度和认购限额的限制,更多的投资者只能通过ETF特有的二级市场买入,投资于美国和日本的宽基资产,但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多个参与者共同亏损的局面。
一方面,投资者无法通过场外认购获得跨境ETF份额,只能承担二级市场持续博弈的高溢价率和波动风险; 另一方面,围绕这类ETF的公开发行行业规模并未明显增加; 由于QDII额度有限,他们只能押注一些新的潜在基础广泛,以从同行那里抢夺小块股票蛋糕。
这场内卷博弈不仅是对跨境ETF产品价值的重新审视,也是对QDII体系约束下同类产品发展方向的一次考验。
奖赏到处
2024年初以来,以美日市场为代表的跨境ETF高溢价、风险预警、停牌浪潮依次上演。
在1月22日至26日的五个交易日内,易方达美50ETF连续多个交易日上涨441%;同样,**在前一周对日经产品进行了彩排,1月8日至15日,华夏日经ETF累计**达到172%,截至当月23日累计增幅达到252%。
ETF的涨幅明显快于产品的净值,溢价浪潮已经开始。
Wind数据显示,1月23日,华夏日经、易方达美50、富国纳斯达克指数、工银日经四只ETF的溢价率均超过15%,其中华夏日经ETF的溢价率高达21%。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种高级状态没有恢复。 一周后的1月30日,仍有4只跨境ETF溢价超过10%,而易方达US 50 ETF即使是汇添富“日兴”的另一款同类产品,仍保持近15%的高溢价。
面对过高的溢价,一些管理人不得不频频警告风险,甚至对相关ETF采取临时停工操作。
交易数据显示,QDII-ETF**历史上停牌次数不少于34次,其中25次发生在2024年1月,占73次5% 由于“管理员申请”或“重大事件”。
跨境ETF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1月份发生的25个暂停产品背后只有5家管理人:华夏基金、易方达、工商银行、招商局和富国银行。
不少跨境ETF的溢价和热情,更可能指向过去一年相关海外指数持续**所引发的线性外推惯性。
资管风铃风数据统计,2023年投资美国、日本等国外市场的38只跨境ETF中,除5只中概股产品和1只标普油气ETF外,其余32只跨境ETF全年收盘**,其中19只跨境ETF产品涨幅超过20%, 华安纳斯达克ETF、广发纳斯达克ETF、国泰纳斯达克ETF年涨幅超过50%。
在岸股市疲软的当下,这样的业绩显然已经积累了足够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投资者开始“换个角度思考”,将注意力转向跨境配置。
由于认购限制导致流通量有限,加上原来交易活跃度低,加上T+0的灵活,跨境ETF**的火爆也化为向爱投机的浮动资本伸出橄榄枝的交易机会。
资金到位后,情绪开始成为这些跨境ETF定价权的舞台,溢价、停牌、风险预警也轮番上演。
事实上,在ETF**增加和基金推动波动的背后,许多投资于美国和日本广泛ETF的跨境ETF也出现了惊人的交易增长。
据资管风铃统计,多达10只跨境ETF的月累计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倍,工银日经ETF、华夏日经ETF、华夏标普ETF、华安法国CAC40 ETF的月成交额甚至超过100倍,其中工银日经ETF的成交额同比增长已达100倍。
大 664 倍
一场双输的游戏
跨境ETF的突然繁荣并不令人意外。
以经常被视作借鉴的日本为例,当日本的**在90年代随着平成大萧条开始深度调整时,日资机构转而发行大量投资于海外债券的产品,一度成为日本**产业度过漫长严冬的重要支撑。
对于跨境业务而言,对于海外投资经验不足的国内公募企业来说,最好的方式是拥抱被动投资,这不仅符合海外市场被动策略逐渐战胜主动策略的趋势,也得到了前几位海外领先管理人围绕海外广泛创新的先发优势的验证。
因此,即使受到外汇额度的限制,依然无法阻挡QDII迎应公募机构市场需求的新一轮热潮。
自2023年11月以来的过去三个月,全行业共推出10只跨境**IPO,包括5只跨境ETF和3只联接**。
此外,根据资管风铃**的审批数据,自2023年11月以来,共有多达31只QDII**发行申请进入审批队列,其中多达20只ETF及相关产品多达20只,其中ETF11只、ETF9只。
在上述跨境ETF产品中,华泰浆果报销多达4只,华夏、银华等5家机构各报评2只。
要知道,全市场上市的跨境ETF总数只有72只; 这也意味着过去3个月报告的跨境ETF数量已超过历史累计总数的15%。
在产能提升的背后,市场似乎忘记了这类产品受到QDII额度的刚性约束,但正因为如此,跨境ETF的高热度并没有给行业带来同样量的上行,也成为未来很可能被接受的现实。
截至2024年1月29日,跨境ETF总规模为2370只9亿元,同比增长308%;这比 2023 年第三季度末的 2,211 人有所增加4亿元,同比增长1595亿元,同比增长72%。
但恰恰相反,各公募机构的QDII额度并未大幅扩大,这将使争夺新的跨境ETF的现象成为一场股票内卷游戏。
在额度问题解决之前,跨境ETF的发行只能寄希望于抢占QDII额度内有限的股票市场,因此市场对各大基础海外市场的热情也将决定公开发售机构的选择。
虽然一次又一次开发迎合热点和需求的新产品,可以丰富海外ETF的产品线,但客观上也容易加剧投资者在同类产品之间的反复切换; 然而,个别小规模跨境ETF的上市,一旦被基金追捧,容易累积高溢价和高波动风险。
当然,理论上也有突破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即通过香港市场。
南向通额度
目前,港股通每日南向通额度仍有很大一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内地与香港ETF互联互通持续升温。
2022年5月,中国大陆和香港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将符合条件的ETF产品纳入沪深港通范围,但到目前为止,纳入港股通的港股ETF数量仅为8只,且均与恒生系列指数挂钩。
事实上,投资美国、日本等国外市场的ETF并不缺乏,例如,香港市场有“FI 2 CSOP Nasdaq”和“ISHARES Nasdaq 100”等与纳斯达克挂钩的ETF。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的香港子公司也布局了纳斯达克产品,目前是34亿元。
未来,此类港股ETF一旦被纳入两地ETF互联互通的范围,有望为境内投资者开辟新的海外投资途径,也可能成为公开发售机构拓展海外的潜在机遇。
总而言之,如果投资者的热情持续到QDII额度障碍被打破,目前跨境ETF的高波动性、溢价、风险警告和反复停牌的现象将继续上演。
(完)。
风险提示。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市场是有风险的,投资者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