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客户|记者:高倩,方飞。
几百年来,张居正的改革举措留下了不少批评,今天的人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和现在?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和排练的戏剧《张居正》正在上演,作为2023-2024年的跨年剧,《张居正》显然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戏剧作品。
张居正从内心的审视开始。
张居正》看了这一轮演出,熊昭正看了3遍。 在剧的最后,张居正有一段长篇独白,熊昭正称之为18分钟的“咏叹调”,从儿子和学生的心连心的忏悔,到中国文人为了实现救国理想而甘愿扭曲自己的艰苦孤独,再到站在生命尽头说“我没有选择历史”的超然回眸, 是历史选择了我“,三个层次逐渐推进,”写剧本的时候,我已经哭了。 熊昭正说。
从长篇**《张居正》到话剧《张居正》,从4卷百万字到舞台上两个半小时,酝酿时间长达18年。 2024年,熊兆正亲自将**《张居正》改编成电视剧,冯元正在剧中饰演冯宝,那次他们相遇合作,约定10年后在仁义的舞台上演出《司马迁》,后来,冯元正有点可笑地向熊昭正提到“伟大的作家要在仁义留下3部戏”, 于是“张居正”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当年的电视剧改编,坦率地说,有很多遗憾。 熊昭正说。 同样在2024年,《张居正》获得了第六届毛盾文学奖,现在回想起那个时代,大家似乎都很着急,熊昭正本人也没能完全走出第一线的思路和光环。 2024年初,世界的快进键似乎戛然而止,熊昭正突然“困”在武汉的家中,疫情初期爆发的恐惧和幻灭感压倒性地袭来,挥之不去。
在灾难面前,人们很容易看清自己。 那种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度过的迷茫,会让人想起张居正上任第一天发现国库空空如也时岌岌可危的处境,于是熊昭正开始写作,《张居正》这部剧开始了,这就是张居正在太仓只剩下60万两银子的“地狱般的开端”。
4年九稿彰显“改革”精神。
在话剧《张居正》中,平行于调解与搏斗的法庭线,如履薄冰,还有另一部《黄泉路》,张居正与死者的灵魂一一相遇,然后以一种如释重负、超然的态度反思万历新政和自己的生活,用熊昭正的话说: 即“在人间演戏,在天地之间抒情”。两条线平行交织,一暗一亮,是整部剧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
为此,熊昭正和北京仁义进行了探索。 从开始写作到首映,近4年时间里,《张居正》的剧本改了9稿:初稿,像是缩小版的**,没有成功;在第二稿中,北京仁义学院原院长任诚恳地告诉熊昭正,他们希望看到一部“保留**精神,不会被**或电视剧取代”的戏剧作品;在第三稿中,我开始删除张居正的红颜知己余娘的情感台词;第四稿,任突然去世;在第五稿中,天地间的双线结构已经成型,此时,冯远征已经接过了任的包袱,成为了《张居正》的主演和导演。
六稿中,“张居正”正式立体,此后,或大或小的调整不断,但“改革”的主题始终如亮灯般闪耀,从未黯淡。 有一次,熊昭正到深圳出海做生意,写《张居正》的时候,正值上世纪90年代初“东风来春”,改革浪潮汹涌澎湃,如今,30年过去了,北京仁亿也来到了必须改变的发展关头。
为艺术家规划更长远的未来。
目前,北京仁艺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 冯远征说。 在他担任院长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不得不面对一个重大的困境,那就是支撑支柱的“戏骨”们会陆续退场,而年轻演员们则逐渐走向舞台**,这个过程难免伴随着阵痛和疑惑,影院的票房收入很可能受到直接影响, 但正如《张居正》所说,我们必须“以暂时的痛苦换长治久安”。”
很难说,当张居正在舞台上倾诉他一生的隐忍和悲伤时,冯远征是否融化在了自己的阴影中。 进入官场后,他表示更了解张居正的“难处”,张居正实行了鞭打法和测试法,结果既成功又被诟病,“仁艺也有自己的'试法',如何让大家活跃起来,如何赚到票房收入,都是我经历过的事情。 2024年,走出疫情阴霾后,北京仁艺的“顶级风貌”将回归,全年演出35部剧,共演出503场,新作10部,票房收入远超预期4000万,在冯元正看来,这是学院成立71周年新起点上迈出的“比较完整、完整”的一步。
我们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但也是最好的时期。 冯远征说。 在传统文化备受关注的当下,北京仁艺也在为讲述中国故事做更多的探索,《张居正》就是一个例子,在表演空间、舞台美学等诸多方面,都与仁艺的古装剧截然不同,8根可以自由移动的红色柱子,3把象征权力三角形的龙椅支撑着主视觉形象, 而大量的多**图像,使整个舞台空旷透明,抽象地表达了皇权的威严、历史的深度和时空的无限。这样的作品,必然需要被诠释和回忆,在快节奏的世界里,我们固执地保持着一丝不讨人喜欢的态度,“我们仍然坚持对每部剧的艺术性都高标准、严要求。 仁艺不仅仅是一个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地方,我们想带来更多思考的食粮。 ”
再往前看,冯元正为北京仁艺做的最关键的规划就是“人才”:“编剧、导演、演员、舞台人才的短缺是当务之急,就是在未来15年或20年内为仁艺积累。 如果当时我们还能坐下来谈谈,我想现在已经说过的很多事情都可能应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