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片古土地上,带有原始龙形象的文物已有约8000年的历史。 在7000至55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龙的形象开始与马、蛇、鳄鱼等不同动物的形象相结合出现。
早期的龙的形象简单而抽象,不同地区的龙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具有马头的特征; 位于河南省濮阳市黄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的龙形图案与鳄鱼非常接近。
央视记者周佩佩: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后,各地之间的交流开始频繁,龙的形象也呈现出明显的融合特征。
5000-4000年前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大约4300年前的山西省香汾道寺遗址中,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上,龙的外表更加丰富和神奇,双身,盘绕如蛇,长下巴方嘴,两排牙齿像鳄鱼,耳朵上有圆角像熊, 和鱼一样的鳞片。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斯考古队队长高江涛:当龙的形象发展到陶氏文化中时,它有了新的飞跃。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呈现出这样一种特征,即各种动物的形象集合,或者说是精神动物的集合,形成并创造了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新形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陶寺龙很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龙的原型。
在这些相隔100年出土的陶盘上,龙头也露出了宽阔的额头,这是后来龙的共同特征。
从古国多国时代,到王朝形成的夏、商、周王朝,龙的形象在不断的创新和融合中从多元走向统一,逐渐由简单变为复杂,更具艺术性。 商代阴墟出土的玉龙,方脸上有两只角,大量青铜器上描绘的龙形或龙纹也更加丰富精致,逐渐成为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国大陆走向统一,龙的形象显得相对规范和刻板。 汉代的龙具有明显的四足特征和更健美的身体。
隋唐时期,龙的形象发展趋于成熟,龙的姿态奔放而有活力。 这一时期的镀金铁芯铜龙,脖子长,脑袋巨大,两只爪子向上,两只爪子在地上,S形的身体弯曲起飞,再现了繁荣时代的昂扬自信。 宋元时期,龙形更加自由自在,龙形几乎已经形成了今天。
在明清时期,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陶瓷、装饰、刺绣等各个领域。 在各种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龙的精神意义也更加丰富,它游历天地海,具有非凡的力量,带来好天气,带来好天气,成为国家和平与繁荣的精神希望和文化象征。
中央电视台记者周佩佩、董良艳、姚洁阳)。
责任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