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自律”和“创造”。
自律之所以能成长,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是因为它是建设性的、积极的,它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个人越自律,他就越好,他越自律,他就越自由。
人类本质上是无限创造力的源泉,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就不是人类。 所以他们需要被解放和发展。
1.自律和分寸
纵观过去和现在,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有与世界打交道的秘诀。
圣贤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
如果你是人,你就会是惰性的。
每个人都有疲惫不堪的时候,忍不住想停下来休息一下。
但我最怕做的是“拖”字。
今天应该在今天完成。
后天,有多少个明天?
如果你不珍惜今天,你怎么能把握明天?
万一有麻烦,只会耽误时间,拖人就老,拖东西就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自我麻痹中,时间被浪费了,小事拖成了大事,好事变成了坏事,容易的事情变成了困难的事情。
最后,一事无成,一事无成。
要做人,你必须勤奋地对待你的时间; 做事要有劲,要有毅力。
勤奋在世上并不难,拖延容易,也很难实现。
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了,好好想想,马上就采取行动。
一旦你迈出了第一步,剩下的可能就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难了。
周毅道:“姬人话少,话多。”
沉默寡言的人往往表现得稳定而吉祥; 说辞的人往往易怒、夸大其词,树敌招惹。
因此,闭嘴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法。
* 规则说:“多说总比少说好; 但不要太聪明。 ”
这意味着文字并不贵多少,但比罚款贵得多。 演讲应该是现实的,不应该是聪明的或棘手的。
不该说就不要胡说八道,不会说就不要胡说八道,不能说就不要胡说八道。
只有有话要说,把握分寸感,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要成为一个男人,你必须知道如何被衡量。
所谓对比例的理解,就是把握生命的尺度。
度量是一把尺子,可以用来衡量自己和他人。
心中有尺度,有一定程度的行动:不温不火,既不卑不亢,也不傲慢;
刚性与柔软度,外圆与内方; 有礼貌,有礼貌,有分寸。
当你前进时,你前进,当你撤退时,你撤退; 当它被揭示时,它必须被揭示,当它被隐藏时,它必须被隐藏。
无论你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什么,你都可以吃任何你想吃的东西。
为他人留出空间的行为就是为自己留出空间。
投球无愧于天地,赞美与不赞各有春秋。
读万帆是淡然静谧的,沧桑的沧桑是平静的。
这种恰到好处的相称性,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退三分,迈进一步,是古人推崇的“君风”。
不触及底线和原则的琐碎小事,可以容忍。
然而,面对重大是非原则问题,或伤害自然和理性的暴行,宽容是放纵,沉默是绥靖。
2.愚蠢和恶意
永远,愚蠢是比恶意更危险的敌人。
你可以抵制恶意,你可以摘下它的面具,或者你可以用力量来阻止它。
恶意总是包含着自我毁灭的种子,因为它总是令人不舒服,甚至更糟。
然而,在愚蠢面前,根本没有防御。
反对愚蠢,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愚蠢根本不服从理性。
如果事实与自己的偏见相悖,那么就没有必要相信事实,如果这些事实不能被否认,那么它们就可以简单地作为例外被驳回。
所以,与反派相比,傻子总是沾沾自喜。
而且,他很容易变得危险,因为很容易让他出拳。
因此,愚蠢需要比恶意更谨慎地处理。
我们不要试图一次又一次地与傻瓜讲道理,因为那是无用和危险的。
为了正确处理愚蠢,必须认识到它的本来面目。
可以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种道德缺陷,而不是智力缺陷。
有些人智力优越但愚蠢,有些人智力低下,但他们并不愚蠢,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是某些情况的产物。
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后天培养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愚蠢是在人们让自己变得愚蠢或允许别人让自己变得愚蠢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我们进一步注意到,愚蠢在倾向于或注定要在群体中生活或交往的个人或群体中比在不善于交际或孤独的人中更为普遍。
从这个角度来看,愚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心理问题。 它是历史环境对人的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特定外部因素的心理副产品。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任何暴力革命,无论是政治革命还是宗教革命,似乎都会在许多人中引起愚蠢的爆发。
事实上,它几乎已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定律。
一方的力量需要另一方的愚蠢。
它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例如智力,受到阻碍或破坏。
恰恰相反,正是权力的激增变得如此可怕,以至于它剥夺了人的独立判断力,人或多或少地无意识地放弃了为自己评估新事态的努力。
傻瓜往往很固执,但我们绝不能把他误认为是独立。
人们或多或少地觉得,尤其是在与一个愚蠢的人交谈时,根本不可能亲自与他交谈,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谈。
当你和他交谈时,你不会遇到他,而是一系列的口号和类似的东西,这些东西有能力控制他。
他被别人欺骗了,他的眼睛被弄瞎了,他的人性被剥削和毁了。
一旦他放弃了自己的意志,成为纯粹的工具,罪就没有了傻瓜无法触及的极限,但他仍然不可能明白这是罪。
这里有一种危险,恶魔般地扭曲了人性,它可能对人们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然而,正是在这个领域,我们意识到傻瓜不能通过教育来拯救。
他需要的只是救赎,没有别的。
到目前为止,试图用理性的论据说服他都无济于事。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试图找出愚蠢的人真正在想什么是徒劳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负责任地思考和行动的人来说完全是多余的。
然而,这些对人类愚蠢的反思也有一些安慰。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大多数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愚蠢的。
从长远来看,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从人们的愚蠢中得到更多,而不是从人们的独立判断和敏锐的头脑中得到更多。
3.欲望和快乐
什么是欲望?
欲望是感官的感觉,是新鲜体验和刺激的感觉,是攀登地球最高峰的感觉,是权力和地位的感觉。
所有这些都限制了大脑的能量。
欲望提供了安全感的错觉,而需要安全感的大脑鼓励和维持着各种形式的欲望。
如果我们不了解欲望的位置,就会导致心灵的堕落。
理解它非常重要。
思想是欲望的运动。
感受更多的欲望,以及对虚幻确定性安全的追求,驱使我们的好奇心去发现。
欲望是我们生命中最迫切、最强大的驱动力。
在所有宗教中,都说要忠于神灵,就必须克服欲望,摧毁欲望,控制欲望。
此外,所有的宗教教义都谈到用欲望代替心灵创造的形象,宗教也是如此,就像印度教等其他宗教一样,在印度教中,形象代替了现实,现实就是欲望,一种燃烧的欲望。
在他们看来,人们可以通过其他替代品来克服这种欲望。 或者把自己交给你的主人、你的救世主或你的上师——这也是头脑中的一种活动,是所有宗教的思维模式。
因此,重要的是要了解欲望的本质,并探索为什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欲望和我们的心分开?
谁是说“欲望是一个问题,因此我必须从欲望中解放出来”的主体?
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欲望,我们不要问如何摆脱欲望,因为它会引起痛苦,或者它是否是由头脑创造的。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欲望,然后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研究它。
事实上,欲望是通过感知或接触、感觉而产生的。 不是这样吗?
你首先看到一辆车,然后你有接触和感觉,最后你有拥有这辆车并驾驶这辆车的欲望。 然后,在试图拿到车时,发生了冲突。
所以,在满足欲望的同时,有冲突,有痛苦、痛苦、快乐,你要保持快乐,放下痛苦。 这就是真正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情。
由欲望创造的寻求快乐的主体说:“我想摆脱不快乐的东西,痛苦的东西。 ”
我们从不说,“我想从痛苦和幸福中解脱出来。 ”
我们想保留快乐,把痛苦抛在脑后,但两者都源于欲望,不是吗?
欲望通过知觉、触觉和感觉而产生,它认同为“我”,即想要保持快乐和放弃痛苦的“我”。
但痛苦和快乐同样是欲望的结果,是心灵的一部分——它不在心灵之外。
只要一个受试者说,“我想保留这个,放弃那个”,就会有冲突。
我们想摆脱所有痛苦的欲望,保留那些让我们快乐和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从不考虑欲望的整个问题。
当我们说“我必须摆脱欲望”时,那个试图摆脱某些东西的主体是谁? 这个主题不也是欲望的结果吗?
4.生命与创造。
生活质量的三个要素:一是创造,二是享受,三是体验。
其中,创造在生活中的比例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类精神生活的特点,那么它就是最合适的词——创造。
所谓创造,不一定是指新技术的发明,也不一定是指艺术的创造,而只是一些具体的创作形式。 创造的意义要深刻得多,范围也要广得多。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使人不满足于动物般的存在,而是追求生存的价值,从而开启了人的精神生活。
自然界给予人类的只是生存,因此,人类所从事的一切超越生存的活动,都给自然的安排增添了一点新的东西,它们都具有创造的本质。
正是在创造中,人们用行动实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并将心中珍视的价值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
获得精神幸福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如阅读、欣赏艺术品等; 另一种是给予,即工作。 正是在工作中,人们的心智能力和生命的价值得到了积极的实现。
当然,这里所讨论的工作不同于仅仅是一种职业的工作,人们通常将其称为创造或自我实现。
但是,就人性而言,这个意义上的工作属于所有人。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心理能力,区别在于它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
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他是否有健康的生活本能; 二是是否有崇高的精神追求。
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生命本能的目标盲目无灵,精神追求若不被本能激活,就是空虚。
它们的关系就像土壤和阳光一样,植物只有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中,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下,才能茁壮成长。
创造力只不过是由强烈兴趣驱动的不懈努力。 最重要的因素包括:首先是兴趣; 二是良好的工作习惯。
通俗地说,这意味着你必须首先做一些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其次,能够集中精力并坚持不懈地把事情做好。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各种智力品质,包括好奇心、思维能力、想象力、直觉、灵感等,都会被调动起来,为创造做出贡献。
决定一项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关键在于灵魂的存在与否。
一个画家画了一幅没有灵感的画,一个书写了一本遵循自己思想的书,他们都没有在创作。
相反,如果你真的被风景、一首诗、一段音乐的美丽所吸引,如果你对一个问题发展了你独特的视角,那么你就是在创造。
真正的创造并不关心结果,而是一个人内在力量的自然实现,这本身就是享受。
只要你的头脑是活泼和敏感的,只要你听从内心的召唤,做真正让它快乐的事情,那么无论你最终做了什么,无论社会对你的成就怎么说,你都有一个创造性的生活。
一个人仅仅为了谋生或赚钱而从事的活动是劳动,而他出于真正的兴趣和性格而从事的活动是创造。
劳动只能带来外在的好处,只有创造才能获得灵魂的幸福。
但外在利益却是很实实在在的**,往往会诱使人们无休止地工作,以至于一辈子都体验不到创作的乐趣。
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重,取决于他做事的精神,而不是行为本身。 就好像造物主创造万物时,对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大象都同样关心。
凡事精益求精,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蕴含着一种神性,是所谓职业道德或职业精神无法概括的。
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所热爱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他进入世界并在世界上确立自己。
有了他能够全心全意投入的工作,他的生活就有一个核心,他的整个生活都围绕着这个核心组织成一个整体。
没有这个核心,他的生活就会支离破碎,例如,分为两个不愉快的部分,一部分是折磨人的劳动,另一部分是无用的闲暇。
奖牌不会补偿任何从工作中感受到生命意义的人,也不会失去它。 内在的财富不是要找到的,也不需要世俗的对应物。
只有那些心中没有快乐源泉的人,才会顾及外在的得失,孜孜不倦地追求教授的头衔、部长的头衔,以及各种荒谬的奖励。
他们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他们,他们将一无所有。
圣埃克苏佩里将创造定义为“用生命换取比生命更持久的东西”。
创造者与非创造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只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维持生命的东西,只生产他可以直接或间接使用的财富;
相反,前者努力创造他们无法使用的财富,而生命的意义恰恰寄托在了他们无法使用的财富上。
在每一个创作者眼中,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空白的画布,等待着他去赋予内容。
相反,如果任何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一个摆满现成画作的耀眼展厅,那么这个人肯定不会再有创作的冲动,最多只能做一个鉴赏家。
寂寞是造物主的宿命,所以愿意寂寞也是造物主的必备品质,不只在当今时代。
精神文化的创造是实践中最个人化的事业,学术界或文艺界的一切伟大作品,都是孤独中个人辛勤耕耘的结果。
在创造的寂寞中,有一种充实,以至于创造者绝对不愿意用自己的寂寞来换取别人的兴奋。
他基本上别无选择,不是他有什么崇高的使命,而是他只觉得生活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
他正在做他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情,不能不去做,所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没有遗憾。
一个好主意,一个好作品,在成形之前,起初只是一颗种子。
这颗种子来自人类生活的土地,然后像柳絮一样漂浮在人类精神的天空中。
如果它落入你的心中,而你的心中恰好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它就会在你的心中发芽、生长,最终有望长成一株好植物。
当然,精神的创造离不开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内部环境。
苍穹长满了柳絮,阳光明媚,水分充足,但如果你的心是贫瘠的土壤,你的心还是不会长满柳树。
一粒种子只有落在正确的土壤上,才能真正作为种子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创造的过程确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只要你有合适的内在环境,得到了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无论你的身体在外界做什么,哪怕你在做奴隶般的繁重劳动,这颗种子仍然会默默地走在大自然指定的道路上。
伟大作品的构思不一定在书房里,更多的是在尘土飞扬的人生旅途中,当身体在不由自主地做着各种琐碎的事情时,书房顶多只是它曾经分娩的产房。
丁俊贵. 2月 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