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思光的追悼会上,他因为没有悼词而生气,并宣读了女儿的信
李思光是国际知名地质学家,是中国大庆油田发现和建设的重要人物。 他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4月29日,这位才华横溢的地质学家去世了。 在悼念会上,**当着刘希瑶等人的面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总理如此生气?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李思光,原名李中华,1889年生于湖北黄冈回龙镇。 从很小的时候起,他的父亲就教导他,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中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昌高等小学,13岁。 小学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在学校成绩排名前五的学生有机会获得政府资助的出国留学资格。
李中华下定决心,要争取这个机会。 在他14岁的时候,他终于得到了这个机会。 但是在填写登记表时,他不小心把自己的年龄写在了姓名栏里,却没有足够的钱来更改表格。
这时,他有了主意,在“四”字后面加上“光”字,改成了李思光。 15岁时,李思光进入东京洪文学院,在那里他结识了同样在日本留学的著名革命家宋娇仁并成为朋友。
正是在那一年,李思光接触到了许多民主革命思想,结识了一批中国有远大理想的人,走上了革命之路。 1905年,李思光正式加入中华同盟,成为同盟最年轻的会员之一,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赏。
1911年辛亥革命后,李思光任湖北军**工业部部长,因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而辞职。 1913年,李思光赴欧洲,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1920年,应北大蔡元培的邀请,成为北大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经过深入研究,李思光在三四十年代成为享誉全球的地质学家。 1948年,李思光作为中国地质学会代表,与夫人徐树斌赴英国伦敦,应邀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此后一直居住在国外。
当时,国民党命令南京地质研究所南迁,但在李思光和研究所同事的努力下,他们拒绝了国民党迁往广州的命令。
解放后,地质研究所也顺利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曾称赞:“李思光是一个有骨气、有抱负的人。 此时,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李思光明白,是时候回归祖国了。
此外,1949年3月,郭沫若率队出席世界和平会议。 临走前,**特意让郭沫若带了一封信给李思光,请他尽快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思光亲自被提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台湾方面得知此事后极为愤慨,立即指示驻英国大使郑天玺去找李思光,请他公开声明拒绝接受这个职位, 否则,他们会通知英国继续拘留他。
李思光的朋友陈远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通知了他,并劝他尽快离开,否则为时已晚。 李思光原本打算从英国乘船到香港,但船要过半年后才能出发,肯定来不及了,于是决定独自坐货轮去法国,再乘火车转机去瑞士。
徐树斌接到李四光的消息后,就把李思光写的信送给了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郑天赐。 李思光在信中表示,坚决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同时也劝郑天赐看清形势,不要再帮助国民党做坏事。
李思光回国历程艰辛,期间与外界失去联系,但***一直焦急地等待着李思光的归来。 很多人都在劝说***放弃李思光回国的想法,他们认为李思光之前为国民党服务,很可能去台湾工作。
但***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他坚定地说:“我不相信他去了国民党,他一定在回国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
1950年6月6日,李思光夫妇终于抵达北京,亲朋好友纷纷迎接他们。 李吉深, 郭沫若, 陆定.
1.朱克珍、华罗庚、丁锡林等人对他的回归表示热烈欢迎。
李思光回国后,立即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担任中科院副院长,并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受到高度赞扬。
**特意向李思光打招呼:“李思光先生,您回来了,欢迎您! 你在政协的讲话很好! 1952年9月,**亲自任命李思光为地质部部长。
在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下,李思光先后建立了岩土力学研究室和岩土力学研究所,为岩土力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在扩大会上,李思光、钱三强等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重点介绍了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情况。 正是在這次會晤上,中國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
后来,李思光担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新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石油严重短缺,80%以上的石油不得不进口。
1954年,在地质部的指示下,中国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调查委员会,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思光同时担任普查委员会主任。
李思光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石油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在战争中度过了前半生的人来说,他知道石油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不仅是工业的血液,更是盾牌。
翌年,石油考察队气势磅礴,手持器械和小锤子,气势磅礴地出发,向祖国四面八方的人口普查区进发。 李思光还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前往东北和松辽平原。
通过研究,李思光创造了“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都含有石油。 这一理论驱散了“中国石油贫困论”的迷雾。
1956年,石油地质勘查工作进展迅速,大庆油田等众多油田的发现,使我国石油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国家计划研制原子弹和氢弹时,需要大量的铀作为研制原料,李思光指导了铀矿的搜寻工作,并成功地在实践中证实了他的理论,他发现的几处铀矿为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957年3月,**找到李思光,问他是否考虑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思光感到深深的愧疚,因为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但因为年轻时没有参加革命,现在年纪大了,他担心自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一直没有表达过加入党组织的愿望。
在***的鼓励下,李思光最终决定提交入党申请。 1958年底,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员。 1959年9月,松辽平原传来好消息,第一口探井大量产油,全中国为之欢呼。
在有生之年,李思光终于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 解放前,中国只有玉门油田,一个影响力有限的油田,现在这一切都被颠倒了。
松辽平原的这个油田就是大庆油田。 此后,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中天油田、华北油田相继开发,中国贫油理论的帽子被李思光一行人彻底扔进了太平洋。
用***的话来说,就是:地质部和石油部各得其所!
1964年元旦,**诚挚邀请李思光到怀仁堂**现代河南戏曲《朝阳沟》中,这一幕被摄影师拍下,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李思光后来接到工作人员的邀请,要去“北京厅”。 一进门,就看到房间里的***,连忙向董事长道歉:“董事长,对不起,我犯了一个错误! ”
**笑着回答:“没有错,我在找你。 之后,董事长热情地请李思光坐下,幽默地说:“老李,你打得太极拳不错! ”
李思光谦虚地回答,董事长知道他误会了他的话,于是笑着说:“你的地质力学太极拳! 李思光这才意识到,这是董事长对他和广大石油工人的高度赞扬,称赞他们用新的华夏构造体系找到了石油。
1965年,李思光患上了动脉瘤,总理立即安排了医生会诊,减轻了他的工作量。 在特殊时期,总理还派出指挥官和战士来保护他的安全。
李思光深切感受到党对他的关心,决心为党奉献到最后一口气。
1966 年,有 8,064 人死亡,38,000 人受伤。 他意识到灾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的严重性,于是决定亲自前往灾区进行实地调查。
面对亲友的劝说,他坚定地说:“我做这份工作,怎么能贪生怕死呢? 他的决心和勇气得到了***的认可,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到达了灾区。
在此基础上,李思光进一步研究发现,**是一种地质现象,多为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 他强调,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察、分析和掌握是最关键的步骤,这是第一部工作的重要发现。
然而,到了1969年,李思光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病情逐渐恶化。 他对此深感遗憾,因为他想再做几年的第一次预报研究工作,完成未完成的任务。
他觉得,如果自己有生之年不能完成这项工作,就是背叛了***和党组织的信任。 李思光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贡献和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李思光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解决**预测的问题。 然而,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天留下了遗憾。
他告诉女儿,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预测工作还没有成功。
1971年4月29日,中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思光逝世。 人们在他的床边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中国人有雄心壮志和力量,克服科技上的任何困难,开发出这个无比巨大的热库供人民使用。 ”
在李思光的遗言中,他希望通过女儿李琳向***传达自己的心声。 1971年5月3日,**冒大雨亲自参加李思光遗体的告别会,却发现葬礼没有按照常规程序和规范举行,而是匆匆在一个只能容纳10人左右的小礼堂里举行,前来吊唁的人只能站在礼堂外, 被雨淋湿了。
当他得知自己没有为这位献身国、献身于人民的科学家准备悼词时,平时温文尔雅的***很少当场大发雷霆,严厉批评了负责人。
**当着公众的面,他说他没有为李思光准备悼词,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完成到位。 于是,**暂时决定把李思光女儿寄来的那封信作为悼词。
这封信包含了李思光生前的遗言,以及他对预报、地质、地热等科研课题的深入思考。 当***含着眼泪读他的信时,听众们都被感动了。
追悼会最后,**吩咐李思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李思光的遗作一定要整理,李思光的科学精神一定要继承。
李思光的女儿李琳,也有着突出的成就。 她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剑桥大学,并因其对中国物理学界的杰出贡献而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成果丰硕,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培养了十几名优秀研究生,发表文章160余篇。
然而,她于2002年5月3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2009年9月14日,李四获此殊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为之感动"一。 这位感人至深的科学家用他的一生来诠释"国家需要什么,我就想要什么"想法。
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才得以迅速崛起。 我相信,如果他们今天能看到中国,他们会非常欣慰。
因此,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伟大的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