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迷路,电梯直接进入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区
猫头鹰的平行世界
作者:周伟民
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原主任周伟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回顾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首先,必须促进人类基本权利的解放和自由。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意义,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经验。
不管是农民有承包土地的权利,还是有迁入城市的权利,不管是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还是填补了所谓出身因素人为拉出的社会空白,都带来了人民的解放, 增进人民权利,扩大人民自由。
改革开放后,我很高兴地说,中国已经真正活跃起来。
为什么中国真的很活跃?
因为人的解放极大地激发了整个社会的活力。 这就是生产力空前解放的根本原因。
二是要确立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思想理论上,要把事情摆正,找到问题的根源,重新认识和重新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纠正两者,严格规定党禁止任何形式的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觉醒。 开辟了改革开放之路,创造了以一流理论为起点、象征、基本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实质是摆脱僵化的苏联模式。 把思想、社会主义和生产力从苏联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归根结底就是解放人民,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第三,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即政治路线所确立的“一个中心”,决定着中国发展的方向和全局。
没有这个中心,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谈不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基础就会大大削弱。
因此,在当代中国,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最大、最根本的政治问题。
如果各级专家学者、各类专家学者不理解、甚至怀疑、否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不懂经济,而且从根本上不懂政治,偏离了党的基本路线。
坚定不移地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即要用这个中心来主导和推动大局,一切工作都要服从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决不能影响和取代这个中心。
不仅要纠正公开动摇这个中心的言行,而且要防止不知不觉的动摇。 认为在发展顺利、成绩突出的情况下,改变这个中心的条件已经到位,这是错误的。 在问题很多、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认为有必要改变这个中心,也是非常错误的。
四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富豪的目标。
改革从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分地开始,是人民谋温、脱贫的悲惨斗争,然后汇聚成十多亿中国人奋起脱贫的历史潮流。 改革之初,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富民思想,党制定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富民政策,小康观念完全围绕人民生活重新定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改革是以富民为目标的改革, 中国的现代化是以富民为先、民生为先,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根本宗旨为最高目标的现代化。
富民的目标赋予了改革巨大的道德号召力和强大的动力。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看到,当认真贯彻落实富民的目标时,改革就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就会顺利推进,一旦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做法脱离了富民的目标,比如只注重财力,与民争利益,或者把包袱推给社会,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这些做法会适得其反,引起公众的不满。
同样,只有把人民富强放在第一位,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的现代化,才是值得我们奋斗的现代化,才有可能真正成功的现代化。
我一直说,人民富裕后国家富裕,社会强大后国家强大,这是现代化建设中的规律,是根本秩序,不可违背。
五是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改革开放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民营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所谓民营经济,就是人民自主创造财富的活动,所谓民营企业,就是人民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不同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契约独立建立和参与的经济组织。
这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根本性质。
因此,民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最深层次的源泉和基础,民营企业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企业形式。
因此,要为民营经济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包括两个重要任务。
一方面,要从基础理论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功利目的的角度来解释民营经济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切实清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思想观念障碍。
另一方面,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建立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条件,提供以充分保护产权为核心的完善法律保障。
六是坚持市场经济逻辑,推进市场化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做法偏离了人民富足的目标,任何偏离人民富足目标的,也必然背离了市场经济的逻辑,实际上成为反市场行为,客观上干扰和阻碍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因此,始终坚持以致富为目标,始终坚持市场逻辑,同样重要。
实际上,有三个问题需要处理。
首先,市场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是要素市场。 如果市场机制在要素市场中不够有效,主导市场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领导部门和行政权力,那么必然会造成整个市场活动的扭曲和大量的资源错配。
其次,既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那么它也是衡量和评价市场作用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在资源配置问题上,只有市场在决定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才是好的作用, 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利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不好的,应该纠正。
第三,要进一步澄清和消除对市场经济作用的误解,包括认为市场竞争必然导致垄断,认为腐败加剧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认为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认为某些领域的混乱是过度市场化造成的。
七是要充分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成果。
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本质,在于积极参与和融入世界现代文明主流,充分吸收现代文明成果。
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斗争终究还走过一半,我们决不能狂妄自大,不能盲目膨胀,不能以为没有必要继续向发达国家学习,也不能狭隘地、错误地把强调中国特色看作是可以拒绝或拒绝继续学习的东西, 学习和吸收世界现代文明的成果。
否则,用古人的话来说,就叫小而易胜,这不是大国的形象,其实恰恰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特征。
要知道,中华文化或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充分体现、吸收、融合外来外来的文化元素和文明成果,从而造就中华文化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甚至是顽强持久的生命力。
在当代中国,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狂妄自大,改革和现代化必然会毁掉,以至于他们半途而废,他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将付诸东流。
第八,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创造并始终保持和平友好合作的中外关系和国际环境,特别是要妥善处理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以免成为美国的敌人,也不会成为中国的敌人。
为什么这很重要?
因为这是我国改革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在这个问题上,要纠正对桃光养晦政策的错误认识。
国内外许多人把这一政策解读为一种在实力不足时暂时冬眠、暗中积敛实力的伎俩,以中国实力强大而无法掩饰为由,认为已经过时。
这种认识是肤浅和错误的,对大局是十分有害的。
需要注意的是,桃光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处理对外关系的重大政策,具有国策的意义。
其真谛,恰恰是中华文化所珍视的优良传统品质,即沉稳沉重,谦逊内敛,不轻率,不张扬,不四面作敌,处处进攻,而是全心全意地努力工作,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当代中国,建立新制度,实现现代化是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在国际大局中,最重要的是为此提供一个长期、稳定、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九,记住“中国应该警惕右派,但主要是提防左派”。
这是对子孙后代关于中国大局和长远发展的警示。
正如历史上一样,右派当然会带来伤害,但左派一直是,并且仍然是共产党及其事业面临的最大威胁和危险。
警惕右派,但主要是防范左派,实际上是指导党的建设和党的发展的重要规律,是执政条件下的共产党治党的重要规律。
为什么? 因为,一般来说,右翼政党容易超过右翼,左翼政党容易超过左翼,所以右翼政党应该以防御右翼为主,左翼政党必须以防御左翼为主。
共产党是左翼政党,容易发生、发生后不易纠正的问题就是太左了,所以警惕右派,但主要是防左,既是深刻的历史经验,也是共产党发展执政的规律。
十、渐进式改革的关键在于进步,不进退就要退。
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正确方式和方式,所谓渐进式改革的关键不是渐进式改革,而是渐进式改革,不是走得慢,而是坚持及时推进。
重要的改革不能以逐步取得进展或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为由而搁置或推迟。 必须明白,改革越拖延,就越会失去改革的有利条件和机会。
古代和现代的历史,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教训。
更重要的是,由于渐进式的特点,改革的拖延和停滞必然导致改革的倒退,甚至大而大的倒退。
这是因为新制度在逐步推进过程中逐步、零散地引入和成长的因素,与旧制度的整体逻辑不符,与旧制度尚未从根本上突破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相矛盾; 改革停滞不前,意味着这种矛盾所引发的摩擦和冲突必然会积累和加剧,新制度的因素也会在旧制度的约束和侵蚀下扭曲变形。
结果,会出现一些突出的甚至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问题归咎于新制度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在主观上还不熟悉,客观上还不完整,最常见的是脱离实际,与国情不相容,甚至政治不正确。
这时,处理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否定和否定新制度的要素,回到非常熟悉的旧制度。
因此,改革要循序渐进,要迅速推进,要在新制度要素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尽快突破旧制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不能放慢脚步,更不能停滞不前。 渐进式改革,如果不推进,就会后退,这是渐进式改革的规律。
至于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当然也可以从其他很多方面来研究,这里我想提出以上10点。 这十篇文章不是孤立和分散的,而是在逻辑上作为一个整体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