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夯实农业基础,推进农村全面振兴。 新年伊始,中国共产党公开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改造”工程经验切实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连续第12次出台“三乡”工作的第一个文件,充分体现了“三乡”作为全党战略定位的重中之重,为广大农民送上新春政策“礼包”。
*一号文件如何确定今年“三乡”工作的方向? 2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财经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学习使用“千村示范、万村改造”项目的经验, 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全面振兴,回应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千万项目”离不开现实,“一刀切”。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会运用'千万工程'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乡'工作的总抓手”,“集中精力做好一批群众能感受到的实事”。
各地情况不同,我们能从“千万工程”的经验中学到什么? 如何学习? 财经委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说,学习“千万工程”要重点学习和运用其中的理念和方法。
韩文秀介绍,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市县有不同的基础和条件,但贯穿其中的理念和方法却是一样的。 例如,坚持到最后的蓝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系统理念; 遵守当地条件和分类政策; 坚持党建和抓基层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等,既有价值取向又有实践方法,是“千万工程”的精髓所在,可以向各地学习。
我国农村的情况大不相同,各地的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发展水平、工作基础也各不相同。 韩文秀说,“千万工程”的研究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出要抓的,明确要抓的,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集中精力做好一批群众能感受到的实际事情, 不断取得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使农民群众更有充实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压舱石”
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将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头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斤6亿斤,粮食充足,库存充足,为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世界粮食安全、农业稳定和社会保障。 **文件1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站在稳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高起点意义重大,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自然灾害频发等多重挑战,我们把解决14亿人吃饱饭问题作为“三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促成生产,收获丰收。 财经委办公室副主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卫东表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粮食供需趋衡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绳索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动。
朱卫东介绍,今年1号文件统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发挥了政策“组合拳”作用,要通过稳面积、增产、扩大粮食增产、加强节粮减损等方式,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超过3万亿斤。
针对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薄弱、财政资源薄弱等突出问题,今年一号文件围绕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有针对性作出安排。
韩文秀说,纵向上,加大对粮食产大县的扶持力度; 横向上,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在产业方面,要做大延伸产业链,采取更加务实的措施,让粮食主产区不吃亏,加快兴县和粮食主产区人民富足的步伐。
着力实现脱贫地区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数据显示,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实际增长7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减至239:1。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朱卫东说,也要看到,巩固农民增收势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今年一号文件把加强农民增收措施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稳定农民工收入、扩大转移收入、给予农民更充分的财产权益等方式,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韩文秀介绍,防止大规模返贫是“三乡”工作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各地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方法,扶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 截至2023年底,超过60%的扶贫监测指标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落实了救助措施,没有出现大规模脱贫。
防止大规模返贫,既是经济上的重大任务,也是政治上的重大任务,必须继续发力,决不能放松思想和工作。 韩文秀表示,今年的一号文件聚焦在防贫底线上,抓好监测支持、加强产业就业救助、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现在距离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未来扶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脱贫群众收入的不断增加,从根本上需要增强内生动力。 更加重视“造血”,努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韩文秀说。
*:人民日报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