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协作是业务经理对其团队最深切的愿望。 为此,企业会成立项目组,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议、业务调度会议等,但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协作状态。
一位董事长说:“如果你一个人能做,你为什么要两个人做呢?你需要有人一起工作吗?”
一位高管说:“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或者我不要求所有事情都做到最好,我可以独立做这些事情,我不需要合作。 ”
有员工表示:“站着说话真的不痛,协作只会让问题复杂化,降低工作效率。 ”
也有人说:“不是不想合作,而是沟通成本太高,要么自己做,要么只听一个人讲,成本最低,最简单。 ”
甚至有人说:“合作往往意味着推卸责任,每个人可能都不对最终结果负责,而是变成了'一个和尚挑水吃饭,两个和尚挑水吃饭,三个和尚没水吃'。
合作真的弊大于利吗?其实,如果说单打独斗是短期主义,那么帮助团队成长就是长期主义。 组织内成员的认知边界就是组织的边界。
相互合作是一个突破边界的过程,可以使个人和团队突破现有的边界,从而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因此,协作是管理者的需要,也是团队成长的必由之路。
关于合作,世界级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教授说:
首先,协作不是控制。 协作团队必须是平等的。 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环境中,团队会更加温暖,成员们可以互相关心,甚至互相激励。
第二,激励,而不是授权。 协作不是为了推动或授权,它只是加强了管理者的权威。 真正的管理,就是激发人心中存在的正能量。 因此,协作状态下的赋能方法是帮助团队在相同频率的状态下协同工作。
最后,在明茨伯格教授看来,合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它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 那么,管理者如何让他们的团队达到这种自然的协作状态呢?
在润泽园,有一家从事食品加工零售行业的企业,过去,公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内部采用底薪+提成、签订目标责任书、内部PK等管理制度,要求员工要乖乖做事,行要留,不离, 久而久之,管理层形成了“跟我兴,反我灭亡”的作风,剩下的员工也养成了强硬的习惯,甚至把这种作风带回了家庭。
近年来,随着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新员工吃不了这套管理方法,大脑流失率非常高另一方面,老员工也有离婚等大大小小的家庭问题。 员工状态不好,客户投诉逐年增加。
这促使企业主在润泽花园学习后开始反思。 渐渐地,他意识到,客户之所以抱怨,根本是因为员工对公司不满意,工作不开心,在客户面前自然没有好脸色很多制度看似在管理员工,实则限制了员工的发展,违背了原有......经营企业
于是,管理者开始把员工的幸福感作为第一指标:从你完成了多少目标,拿到多少钱,要注重团队能力的提升和职业发展;从关心公司的利润,到思考今年能给员工加薪多少;从狼性管理,到董事长亲自在厂区附近为员工寻找宿舍;从管理自我,到开始激励大自我并赋予员工权力。
员工感到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因此他们可以全神贯注于工作把公司想象成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绩效的贡献者,内部协作不再是问题。 即使市场不景气,企业的发展仍能逆势上升。
杨明先生说:“比如一个人的身体,视觉、听觉、手、脚,都是用来帮助身体的。 这意味着,对于每个人来说,看、听、握、走路都是为了身体的使用。 管理团队也是如此。 协作的本质是同频同酬,在战略上同频,在使命上同频,良心同频,大我同频。
协作可以是一种内在状态,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和无穷无尽的宝藏等待探索。 高质量的协作是大我的状态去激励大我,同样的频率在大我身上,你我都会与之相呼应,这就是合作的本质。
在润泽源看来,与其纠结于控制人性弱点、协调各方利益的问题,不如选择激发团队的大我,“太阳一出来,龙就没了”,或许最好的合作不需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