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女儿后,北京大学教授刘班农告诉妻子,他是个男孩

小夏 社会 更新 2024-02-14

1916年,刘班农离开家乡到上海教书,也是在这一年,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

初为人父的刘班农看着娇小的女儿,喜悦和激动无以言表,安慰完妻子后,他把这个小命抱在怀里,不舍得放手。

就在惊讶之余,刘班农突然皱起了眉头,对妻子说道“对外界来说,我想说我生了一个男孩! ”

一旁的妻子虽然不太明白刘班农的用意,但还是同意他的做法。

那么,刘班农为什么会这么说,这其中有什么隐秘的含义吗?

那些在年轻时立下大功的人,年轻时往往会露出头来,刘班农也不例外。

现代人对刘班农的第一印象一般是,刘班农在影响近代中国巨变的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事实上,在新文化运动发生前十多年,刘班农就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成为了知名的“大才”。

1905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已经使用了数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的现代教育制度。

刘班农出生于1891年,正好赶上教育的新时代。

只不过,那个时候,他还叫刘守鹏。

刘半农的父亲是晚清时期的天才,家庭环境注定了刘半农先接受文学教育,但他自己天赋异禀,聪明伶俐,并没有受到学识渊博的影响,而是以江阴第一名的成绩从小学毕业,考上了常州府中学。

在中学堂堂里,面对来自各个县的精英人才,刘班农也不逊色,当时各个学科的考核都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刘班农的平均分在90分以上,可以说是相当出众。

在学习的过程中,刘班农也有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成果,那就是课堂考核的精湛,其形式与现在的命题作文相似,历代神童都有过诸如文学和思想的流解等答题的经验,几千年前的腾王阁,也就是现在的常州府, 刘班农的精彩回答,确实证明了这位年轻的天才是非凡的。

然而,这位年轻的天才不仅善于学习,而且脾气出奇的强硬。 学校知道有刘班农这样的传奇人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调查结果调查,他立即被列入学校“最佳”。

大家都以为刘班农会一步步毕业,但变化却突然发生了。

虽然晚清废除了过时的八线文科制度,但封建王朝依然存在,学校制度的教育必然存在落后和封建传统。

这个消息一时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不久前,他还是名门望族的镇州府的天才少年,如今却是中学辍学的奇异学生,刘班农本人并不在意,但老父亲刘宝山的脸色却有些难以忍受,**在胁迫下,刘班农于1912年前往上海谋生。

此时的刘班农才21岁,人生的前二十年,都是以书为伴,除了文化,他除了文化什么都没有,在朋友的介绍下,在上海的中华书店找到了一份工作谋生。

但文化人的思想在跳跃,刘班农不可能闲着。

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很多文人会利用业余时间向各种新闻杂志投稿,表达自己的思想,传播自己的理论。

我们熟悉的新文化运动领袖,如陈独秀、鲁迅、钱轩等,都曾在报刊和周刊上发表过许多文章,甚至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文学斗争的主要战线就是《新青年周刊》。

刘班农在上海学习写作,当时社会的**和文风都被一部分吸收了,用起来很灵活,为了让作品更好地流通,也为了减少麻烦,刘班农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

在这些笔名中,有刘班农刻意取的“范若奴”和“汉兴”,也有不同同音字的“班农”和“瓦尔瓦”。

由于他的才华、智慧和勤奋,刘班农的**趣味读者群大,而且类型非常广泛,涉及侦探、浪漫、搞笑和世俗等类型,有层出不穷的报纸邀请他写作。

此时已是1915年,刘班农已经能够靠每月的稿费养家糊口了,因为**文体和文体的分类,刘班农成为了当时“鸳鸯蝴蝶派”的代表。

就这样,一个初中未读完的人,一个来自江阴的天才,正在慢慢走向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舞台,即将创造一个属于他的世界,却还是缺少机会!

虽然从现在来看,刘班农已经完全脱离了旧社会,成为了新时代的“新人”,但是在那个时代的洪流中,不可能不受到一点影响,而这一点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刘班农的婚姻。

“包办婚姻”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两个标签,不能混为一谈。 渴望新思想的人往往会抵制包办婚姻,即使他们不得不妥协,他们最终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就像现代比比皆是的那样。

但刘班农不同,他的婚姻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刘班农自己的努力。

1902年,刘班农与妻子朱辉结婚,两人的相识经历也颇为特殊,刘班农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经常到附近的寺庙虔诚地拜拜,于是结识了一户朱姓。

当时年仅11岁的刘班农经常陪着母亲烧香拜佛,孩子天生自由,刘班农聪明伶俐,所以朱家爱上了这个孩子,同时,刘班农也爱上了朱家的大女儿, 也就是朱辉。

这个家族企业本来不错,但是刘班农的父亲刘宝山却不太愿意,他以为朱辉比刘班农大三岁,因为不相容等原因,他想退出这个家族企业。 但朱家坚持要结婚,甚至说了一句“大女儿做不到就娶二女儿”之类的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终于达成了共识,认为是结婚。

夫妻关系的升温其实来自一件小事,刘班农一开始并不知道朱辉是被迫绑脚的,每次两人见面,朱辉的打扮总会掩盖这件事情,但年轻的刘班农已经知道朱辉是他未来的妻子, 而且经常去朱家玩,无意中发现朱辉被绑在脚上,对此他很心疼。

如果把这件事情换成普通人,他或许会因为父母的权威而沉默寡言,但刘班农却不同,他坚定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朱家人能够解除朱辉的缠足,敢于打破对女性的枷锁,到时候,刘班农真的是第一人。 多亏了这件事,朱辉和刘班农的关系加深了。

1910年,刘班农与朱辉正式结为夫妻。

此时,刘班农还未从中学毕业,距离毅然决然离开学校还有几年时间。

到了1916年,刘半农在经济上已经能够靠每月的稿费养活自己,在文学上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江阴文坛的领袖”。 只是在家里,他还是有很大的压力。

按照父亲刘宝山的想法,他结婚的时候,应该把生孩子提上日程,让他尽快抱着孙子,但刘班农一个人在上海生活,刘班农的母亲早逝,家里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朱辉掌管, 这也导致了她两次流产,没有实现父亲的愿望。

父亲多次写信催促刘班农,最严重的时候,他甚至告诉他,在老家已经给他安排好了家事,他就等着他回来办完婚事。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刘班农带着妻子去了上海生活,以此暂时缓解一下家里的压力。

于是在1916年女儿刘晓辉出生后,刘班农宣布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以此减少**和家人对妻子的责备。

一方面,父权制的思想在当时还很流行,另一方面,刘班农细心细致,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

不仅如此,在女儿的衣食穿衣上,她都符合男生的标准,不容易让别人接触她,别人根本看不出刘晓慧是个女生。

1917年,刘班农的机会终于来了。

如前所述,刘班农已经接近未来十年要奋斗的新文化位置,但他缺少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蔡元培先生的邀请。

1916年,蔡元培先生接任北大校长,一改昔日低迷之风,积极改造北大,因此需要一批“新人”,在上海声名鹊起的刘班农自然上榜。

带着蔡元培先生的聘书,刘班农来到北大任教,这是刘班农以前不敢想的事情,他中学辍学,成为全国最高院校的教授,但好在刘班农知识基础深厚,对汉语有深入研究, 语法导论等。

1917年,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读到胡石的《文学改革论》,大吃一惊,彻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信徒,发起了对旧文化的攻击。

1918年,刘半农和好友钱玄通决定与旧文化代表力量“同城派”展开正面交锋,因为刘半农的性格原因,觉得关于“新青年”立场的理论之争不够响亮,新旧文化的反差不够明显, 于是他立即决定化身为“旧文化”的代表,彻底开启意识形态辩论。

于是刘班农化身为“王景轩”,给《新青年》编辑部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全文4000多字,却没有使用新的标点符号,用纯汉字列举了新文化的罪行,并极力侮辱他们,同时一一列举了所有旧文化的观点, 从而摆脱封建捍卫者的形象。

同时,《新青年》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景轩王书》的文章,以新文化的方式逐一驳斥了旧文化的观点,旗帜鲜明,对比鲜明。

这场争论非常精彩,将原本只在书本上流传的争论延伸到社会上,以公开、坦诚的方式进行辩论,旧文化的支持者自然占了先机,新文化的旗手也针锋相对,这一事件成为新文化运动斗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由此可见,刘班农的性格,直率而不隐藏,敢于做,敢于思考。

思想的高度是光芒四射的,文字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享受着刘班农先生留下的文化成就,那就是“她”。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天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1925年,刘班农完成学业回国,成为中国第一位法国民文学博士,在国外的这些年里,他一直坚持做翻译工作,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那就是中文中的“他”字不分性别, 这在翻译工作中是很麻烦的。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班农大胆借用了外来汉字中女性与男性的区别,创造性地提出用“她”二字来指代女性的性别,但这个小字却惹来了不少麻烦。

当时,学者们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当时只有一位名叫“韩兵”的文人在报纸上发表了《驳斥“她”字的研究》、《驳斥“她”字的研究》、《关于“她”问题的论述》、《这是刘班农的错》、《继续研究“她”字。

1926年,刘班农的诗集《鞭子集》出版,其中一本《教我不要她》首次用“她”二字来指代女性。

之后,刘班农的朋友、现代社会的另一位语言大师赵元仁将这首诗创作成一首歌,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这个词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1934年,年仅43岁的刘班农在一次考察中因病不幸去世,包括北大校长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参加了他的葬礼,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学者。

在文学上,刘班农作为新文化的领袖和鸳鸯蝴蝶派的文人,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一位真正的战士,一位知识渊博的教授。

在生活中,刘班农并没有因为包办婚姻而嫌弃妻子,而是多方保护,在国外呆了几年,妻子为刘班农生了一对龙凤胎,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就扛在了他的肩上。

无论是作为新文化的战士,还是作为丈夫,还是作为作家,他都是合格的,正如蔡元培先生的挽歌对联所写:“有声音的人,风无穷无尽。 ”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读他的诗,用他创造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刘班农先生的才华,我们也是新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刘班农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化的流通,更是高尚的人格魅力。

这样的刘班农先生,教我们怎么不要他?

相似文章

    北京大学教授刘班农在生完女儿后告诉妻子,自己是外界的男孩

    年,北京大学教授刘班农经历了人生的关键时刻。故事从一个引人入胜的背景开始,揭示了教授的卓越。当他带着刚出生的女儿时,他充满了喜悦,但当他转向妻子并提出一个困惑的请求时,一定有很深的原因。作家 翻译家 教育家刘班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成就植根于丰富的成长经历和独特的情感历程。他出生在...

    生下女儿后,北京大学教授刘班农告诉妻子,他是个男孩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刘班农非常尊重女性,不仅对不识字的农村妻子彬彬有礼,而且对不识字的农村妻子也非常尊重为了能够提高女性的地位,除了 他 二字之外,还发明了 她 一词来指代女性。然而,当他在 年很高兴有了一个女儿时,他告诉他的妻子 对外界来说,这是一个男孩。这不符合他一贯对女性的尊重态度,那他当时为...

    “调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注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教授,摘自 精神的魅力 特此分享。我于年月加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普通人眼中,这是一次非常简单的转岗,但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对我后来的研究经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我才能体会到。现在回过头来看,在我的理解中,北大已经从一个有点抽象的历史符号,逐...

    北大教授跨栏闹剧!

    作者 梳子姐姐。有些问题自然而然,没有必要讨论,但障碍的力量太强了,有必要拿出来,回到原点进行一些理论。我们先说第一件事,北大有一位叫李志的副教授,曾经在莫斯科大学读书,眼界并不狭隘,有一件事他一直很抗拒,那就是每次进出北大,都要刷脸,所以拒绝授权个人信息。如果不能用脸进门,只能出示身份证,然后就得...

    北大教授入校“门槛”引发热议,北大回应称,正在有序推进对外开放

    近日,北京大学一位副教授 跨栏 入校一事引发热议。记者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正在有序推进对外开放,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将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日前,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志写了一篇关于自己 跨栏 入学的文章,在网上引起关注。李志在文章中说,北京大学从年开始进门查证,在此之前,北大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