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天津市委支部生活俱乐部所属《党课》杂志刊登了作者撰写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就》一文。 原始手稿中还有一部分涉及问题。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该杂志只谈论成就,而不是问题。
**京津冀10年协同发展成果将首先公布。 3月,如果能发表,正常发展***将讲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014年2月,公司制定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北京市城市副中心规划部署工作会,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7年4月1日,**决定在河北省设立雄安新区,明确其定位为“首先,缓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 2021年8月21日,《关于支持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北京市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组成北京市两个新翼。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十大方面成效显著。
一是京津冀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产值超过10万亿元,即18次。 这意味着,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经济总量达到“十万亿”的新水平,成为我国第三个跨过这一门槛的城市群。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经济均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天津市和河北省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京冀GDP将超过4万亿元量级,均为42万亿元,即20x 和 17次; 天津的GDP为16万亿元,也就是16次。 同时,三地产业构成也逐步优化。 北京、天津、河北三大产业的构成从2013年的6个有所增加2∶35.7∶58.2022 年从 1 个更改为 4 个8∶29.6∶65.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 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80%以上,天津占比超过60%,河北占比也提高到近50%。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河北钢铁产能从239亿吨为1装备制造业超9亿吨,成长为万亿级产业,有76个县级特色产业集群,收入超过100亿元。
二是非资本功能稳步缓解
2014年以来,北京已撤出近3000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缓和升级了近1000个区域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积极推动优质资源向天津冀延伸,京、河北共计约50个医疗卫生合作项目,建立了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
北京市从源头上严格控制非资本功能增量,修订实施新版新版《行业禁制目录》,2年以上不办理新设、变更登记业务440,000件。 利用拆迁腾出的空间实施绿化约9000公顷,建成升级便利服务网点7700余个,减少城乡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成为全国首个减发特大城市。
为保证非资本功能产业的稀疏、稳定和发展,在天津、冀共建成了21个承接平台。 其中,河北共承接了35个非资本功能纾困市场,带动北京市人口纾困约9个30,000人,使河北的员工人数达到约18人6万。 天津实施京津协同发展深度推进行动,大量企业、项目和创新资源在天津部署,同时深化与北京市、院校、企业合作,加强承运载体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三、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自2017年4月成立以来,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现实,一座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 京雄城际线全面通车,“四纵三横”外部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全面投入使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首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救助项目和部委在京的一些高校和医院陆续落地实施。
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已编制实施,城市框架全面启动,140多家央企在此注册。 新建地下管廊136公里,智慧城市规划优先,现代城市框架逐步形成。 近六年来,雄安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1%提高到32%。 白洋淀全流域3万余家“散污”企业被取缔,130,000个非法污水排放口全部被封锁。 一幅蓝绿交织、水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美丽图景正在慢慢蔓延开来。
截至2022年3月,雄安新区同级注册的京资**企业超过3600家,占比超过80%。 16家市级国有企业主动参与和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星网集团、中化集团、华能集团成为首批落户雄安的央企,100多家央企在雄安设立分公司。 从“一张白纸”开始,如今,雄安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700亿元。
四是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积极承担非首都职能,是北京市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使命。 七年的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贯彻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正在成为千年古都北京的又一张美丽城市名片。
目前,北京副中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已连续三年保持千亿元投资密集度,北京市第二批部门陆续迁入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公共建筑已全面建成。 分中心持续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加快扩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夯实金融业发展势头,加快制造业向精密高质量转变,加快培育龙头企业集群,积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长期增长注入不竭动力。
如今,北京市副中心与廊坊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10余条跨境道路开通,交流更加顺畅; 大运河通航,文旅紧密结合; 一系列跨省办公厅,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捷。
五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取得新突破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由放存变为谋增,打造优势、优势互补的故事上演。 三地联合发布《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截至目前,共有2000多个产业协同仓储项目,总投资1个3万亿元。 其中,项目总投资超过20亿元占总额的一半以上,中央企业、国有企业以及航天科工、中国电子科技、中铁等一些知名企业和一些知名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京津冀联合签署《关于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五大产业集群,其中“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成为首个跨区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培育了航天云网、东方国信、用友、JD.com 等五大跨行业、跨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了“双跨+产业+专科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160家,比2013年增加15家8%。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突破25万亿元,也就是15倍,年均增长4倍5%,占63%。
此外,三地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其中,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得到高水平推进。 近年来,天津深度参与集成电路、绿色石化、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12条重点产业链,链条集团生态圈不断优化,产业配套设施完整性和竞争力稳步提升,为促进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北率先绘制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两大产业链图谱,大力推进链条延伸、链条做强和区域产业协同。
六、京津冀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
科技创新不断为京津冀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三地协同创新从企业自发、一流推广、单项目对接洽谈的早期阶段,向产业融合发展下的专业服务、生态建设、系统平台阶段迈进。 根据《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2013-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提升至2976、年均增长率为129%,京冀与津津冀创新指数相对差距缩小,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2023年11月29日,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揭牌。 三地共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总投资8700余元,资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基础研究合作项目177个。 此外,三地还联合整理发布了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商(开放实验室)目录,积极推动三地企业或创业团队与研发检测服务机构合作。 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区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0余家,占全国12%。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开放港口和产业基地不断与北京科研资源和科技服务业产生“化学反应”:以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为突破口,两地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园区合作达到“1+1”效果。
2023年12月,三地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提出从深化区域产业合作、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等方面集中优势科技资源,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7、“京津冀上轨”形成加速
协同发展,流量第一。 近10年来,京津冀城际、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金星城际等高铁、城际列车来回穿梭,点与线,线与地面。 京津冀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0,000公里。 区域公路网更加完善,京昆、京台、京秦、京雄等9条高速公路陆续投入使用,京高速总里程1196公里。 京津冀主要城市 1对15小时交通圈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共计24英里40,000公里。 目前,北京已开通41条跨城公交线路,运营里程2712公里,满足三地居民的公共交通出行需求。 “京津冀上轨”已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景线。
同时,三地大力建设适合世界级城市群的综合交通网络,在京津冀建成了世界级的机场群,包括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等,实现了交通领域的首次突破。
8、京津冀绿色版图持续拓展
10年来,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显著,蓝天碧水净土绿地不断拓展。 2013年初,京津冀地区PM25小时浓度峰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 同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项措施”)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2017年“大气十项措施”第一阶段结束时,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96%。2022年京津冀PM25、自监测数据有据以来,平均浓度首次降至每立方米30微克以下,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至1%以下。
天津、冀冀签署栾江上下游入天津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据水利部监测,与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区地下水浅层恢复稳定面积占92%,水位平均上升225米。 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巨马河、荀河五条主河都是“流河”,流入大海。
九、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
10年来,京津冀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越来越多的协同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红利,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感。 在养老金方面,京津冀民政部门坚持“同质化、标准化”的要求,着力推进区域互补,既补短,又打造共同长板,加快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省符合条件的地区延伸,共同推动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协同融合向更高质量迈进, 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在教育方面,200余所京津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73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共成立跨区域职业教育联盟15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22个,与雄安新区61所学校建立互助合作关系的京津冀优质学校59所, 实现县级全覆盖。
此外,三地还深化了在政府数据共享、跨省标准政务服务、社会保险转移延续、养老待遇资质认证、社保卡扩容应用等领域合作,如构建全国首个协调适用的代谢疾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等; 建立统一的代谢管理中心平台和患者信息数据库,构建“通武走廊”诊前、诊中、诊后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自2023年4月1日起,京津冀地区将全面实现远程就医“无记录”。
10、冬奥会将推动三地融合发展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举行,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新引擎。 2019年12月30日,全球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速铁路——京张高铁正式通车,河北省张家口至北京的旅行时间由3小时以上缩短至1小时,正式进入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 京津冀便捷的交通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三地产业、教育、科技、医疗等诸多要素的流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首钢以冬奥为契机,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打造“最美冬奥城市”,张家口打造“亚洲冰雪旅游目的地......”。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落户延庆、张家口,冰雪、绿色能源等产业发展加快,实现了三大产业发展的互补、相互促进。 同时,在冬奥筹备过程中,绿色低碳、共建共享的理念日益融入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新的前景。 (*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