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军迷都知道,北洋海军师的“定远”级铁甲舰主炮采用了独特的对角线布局,即两个主炮炮塔一左一右,前后交错在中间。 虽然这种布局方法后来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设计,但它非常适合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当时流行的对敌战术的船首,历史上许多铁甲舰(如英国铁甲舰“Inflecbla”级、意大利“杜里奥”级)都采用了这种布局方法。 即使是19世纪90年代新服役的铁甲舰,也有类似的主炮布局,那就是美国建造的新崛起的海上强国缅因号航空母舰。
缅因号铁甲舰看起来像是定远级铁甲舰的微型版本,外观相似,如上层建筑、烟囱、桅杆等。 两个主炮炮塔也是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但不同的是,“缅因”号铁甲舰将其中一个主炮塔移到了船尾附近,这样具有主炮射程更好的优势。 缅因号铁甲舰的无端沉没,曾经是美西战争的导火索,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但该船沉没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一是发展背景。
缅因号航空母舰的建造是为了应对三个南美国家(巴西,阿根廷,智利)日益增长的海军力量。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巴西、阿根廷、智利一直在上演南美“三国”,各自想取得军事优势。 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三国在海军上投入了大量预算,并从欧洲海军强国英国和法国购买了先进的**。 比如智利当时总人口只有300万,但海军规模并不比北洋海军师差多少,在质量上还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经济饱和,海外业务开始,美国开始拓展海外业务,为保证远洋商船队的安全,十分重视海军建设,“缅因”号铁甲舰是首批计划新建的军舰之一。 起初,“缅因”号被定位为装甲巡洋舰,但该舰速度较慢,此外装甲防护比装甲巡洋舰更强,后来被归类为铁甲舰。
2. 性能数据。
铁甲舰“缅因”号的主要性能:船长989米,宽174米,吃水69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203毫米,指挥塔装甲厚254毫米,舷侧装甲带厚305毫米,甲板装甲厚76毫米,标准排水量6682吨,乘员374人。 动力为2台直立式三膨胀往复式蒸汽机,9000马力,2轴,速度17节。
配备 4 254 毫米 35 倍直径主炮,2 个双支架,沿船体中心轴对角对称排列,参见本文的结构。 六门 152 毫米 30 倍径向速射炮,船首两侧各一门,其余四门安装在船体中部的上层甲板周围。 4 x 457 毫米鱼雷发射管,左右两侧各 2 个。 并可携带 2 艘船 148吨级蒸汽动力鱼雷艇(“定远”级铁甲舰还装备了2艘小型蒸汽动力鱼雷艇,但实战意义不大),实际只建造了1艘,鱼雷艇装备了1个356毫米鱼雷发射管和1门37毫米速射炮。
主炮采用与“定远”级铁甲舰主炮相同的炮罩设计,炮罩设计是在装甲内侧铺设圆形轨道,然后在上面盖上钢罩。 目的是保护敌人免受小口径速射炮的伤害,并有效降低进水进入电池的风险。 然而,1894年的中日海战证明,这种设计是错误的,一是炮罩太薄,经不起敌人小口径速射炮的连续轰炸,二是如果被敌人的大口径火炮击中,炮罩的碎片会死伤大量自己的炮兵。
3.服务状态。
缅因号航空母舰的建造始于1888年10月,并于1890年11月下水,但直到1895年9月才投入使用,建造周期很长(由于缺乏经验)。 1898年1月,随着古巴革命愈演愈烈,美国以保护在古巴的美国公民为借口,派出缅因号航空母舰前往古巴哈瓦那港,向西班牙施加压力。 诡异的是,1898年2月15日21时40分,这艘船突然发生**,几乎炸毁了前船体的三分之一,其余的残骸迅速沉入海底。 虽然美国指责西班牙使用水雷击沉“缅因”号,但根据调查,水雷根本没有那么强大。 至于弹药库**是隔壁煤仓自燃造成的说法,也是不可信的,因为“缅因”号有完备的防自燃措施,而且煤炭已经储存了两个多月,所以不容易自燃。
但沉没的原因并不重要,挑起一场美西战争是为了利益,美国很快向西班牙宣战,并在随后的战争中彻底击败了西班牙。 1898年的《巴黎条约》明确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属地的所有权利,并将波多黎各和**割让给美国。 此外,西班牙以2 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菲律宾群岛的主权移交给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