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十周年。 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京津冀联合办公室、产科创协同专项工作组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三地协同发展情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郭伯浩摄)。
我们来看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
1.三地经济总产值连续突破5万亿元,达到104万亿元,是19次,全区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2.北京深入开展缓和整改促升级专项行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更大,科技、商业、文化、信息等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新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个提高2023年将增至66个,增幅为7%1%。
3.“两翼”联动发展进一步推进,雄安新区首批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央企在雄安设立各类子公司和分公司200余家。 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行政办公区一期、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北京市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61家在京国有企业及其子公司已落户通州。
4.三地协同发展由产业转移转产业链合作,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增加085个百分点,连续高于全国水平。
5.北京市企业投资4家90,000次,总投资23万亿元,“京研发、天津冀制造”模式加快推进。
6.三地培育全国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0家,分别占全国的8%以上和12%。
放宽非资本职能,协调推进“两翼”联动发展。
京津冀三省市将坚定不移解除非首都职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故事”,深化天津合作,继续在交通、工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北京市党组成员、市协调办公室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伯正指出,北京市深入开展了缓和整改和推进升级的专项行动,退出了3000多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升级了近1000个区域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 严格执行北京市新产业禁制目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2013年北京科技、商业、文化、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占40家2023年将增至66个,增幅为7%1%。
两翼联动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为雄安新区绘制了一幅“未来之城”新图景。 雄安新区基本建立“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完成29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6500亿元。 首批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央企在雄安设立了200多家各类子公司和分公司。
围绕副辅主、主中二强共荣,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行政办公区一期、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北京市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61家在京国有企业及其子公司已落户通州。 加快区域一体化步伐,推进通州区与北方三县高质量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董事会、执委会运作起来,在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并连续举办五届项目推介会,共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超过1500亿元,带动北方三县软实力不断提升。
京津“双城记”谱写新篇章。 北京的创新资源与天津的先进制造业研发优势紧密相连。 智慧胡同等北京企业在天津建起了中试服务平台和生产研发基地,中关村硬创空间在天津设立的中试检测实验室已投入运营,天津12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北京整车厂提供了配套设备。 天津港成为北京的便捷港,开通了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平谷的海铁联运班列,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2200万标准箱,依托京津物流园提供“从港到桌”的便利化服务。
刘伯正指出,下一步,我们将推进“新两翼”协同建设,落实支持雄安新区一揽子政策措施,搞好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深化京津与雄安新区的对接与合作。 加快推进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持续建设,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提升通州区与北方三县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共城效应。 同时,也要唱响京津“双城记”,推动天津两地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共同支撑河北更好地承担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在协同创新的驱动下,我们将继续努力,将产业转移转化为产业链合作。
十年来,北京坚持发挥创新资源引领作用,三地协同发展由产业转移转向产业链合作,共同扩大产业增量,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作用。 在协同创新的驱动下,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增加085个百分点,连续高于全国水平。
创新带动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基本比2013年翻了一番。 从北京到天津和河北的技术合同周转量从2013年的71个增加到71个2亿元,2023年增至7.487亿元,年均增长265%。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了10000多家分公司,北京企业在天津、冀等投资了4家企业90,000次,总投资23万亿元,“京研发、天津冀制造”模式加快推进。
京津冀确定“六链五集团”产业协同新格局,绘制生物医药等六大重点产业链图谱,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大会,签约项目152个,投资1229亿元,区域产业链韧性不断提升。
三地投资与资本要素整合流动的互动进一步加强。 天津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宏源介绍,京津冀产业协作项目库在北京有2024个项目,总投资约1个3万亿元。 优质企业崛起加速,三地培育全国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0家,分别占全国的8%和12%以上。
此外,科技协同创新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北京向天津冀出口的技术合同数量从2013年的3176份增加到2023年的6758份,年均增长率为78%,高于 712亿元,2023年增至7.487亿元,年均增长265%。
下一步,三省市将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共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园生态,提升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功能,连接科技成果转化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施“六链五集团”总体布局,抓好重点产业链图谱实施,共同打造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共同培育新的优质生产力。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雄安、保定、滨海、保坻中关村共建园区,持续构建“中关村式”创新生态,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和关键环节有效落地。 支持中关村产业联盟、协会搭建专业领域对接平台,促进技术合作,协同产业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共同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京津冀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要抓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统一市场,携手共创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为市场主体释放新动能。 三地推动要素整合,成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公司等投融资主体,成立京津冀企业家联盟,共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同时,三地完善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布局,开通了1000多列中欧、中亚班列。 建立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共同编制外商投资指引,外贸进出口总规模占全国的12%。
同时,在京津冀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三地海关携手共创京津冀一流口岸营商环境,继续为三地协调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近十年来,京津冀地区外贸总值增长了374万亿元增至503万亿元,连续跨过两万亿元。 北京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王辉指出。
王辉介绍,京津冀将携手共建全国首个跨省市综合保税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 2023年,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将成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数字化、智能化综合保税区; 2024年1月,雄安综合保税区正式揭牌。 创新区和口岸一体化通关模式,生物医药进口研发项目“白名单”制度,京津冀文物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模式。 近十年来,区域综合保税区数量从2014年的2个增加到11个,外贸进出口达到4513个3亿元更好地推动综保区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引擎。
责任人:王云鹏。
校对:朱天庭。
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正在观看重磅新闻加持,A股影响"最关键的闸门"!
桃"活动刷卡! 刚才,方正**回应了!
特朗普,大新闻! 高盛警告称,套期保值**"转向"……
飓风"中国红"!
信息量很大! 吴青与市场主体"面对面"改革的下一步是明确的。
四川绵阳市违法不良信息举报**:0755-83514034 E-mail:bwb@s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