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现代物流报 记者 孙辉、罗莹整理报道
2024年,成渝经济圈建设将进入第五个年头。 2023年,成渝经济圈GDP将达到81,98667亿元,创下8万亿元新台阶。 在成渝两地工作报告中,两地将把深入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2024年工作重点之一,提出共同打造带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抓住“融合”和“高质量”两大关键,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做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排头兵”。
重庆
加强双核联动,共建重庆综合科学中心
2023年,重庆将扎实推进成渝经济圈建设,形成全市融合、全方位推进的新格局。 将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全面抓好全市工作,部署落实“十项行动”,推进“四大清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8项跨区域合作经验实践。 重大政策加快推进,联合印发实施成渝“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升级等规划,出台先进制造业“渝西跨越式计划”。 双城经济圈规划政策体系基本形成。重大工程有序推进,渝昆高铁川渝段已进入全线铺轨阶段,成渝中线、渝西、渝湾、城大湾等高铁项目进展顺利,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川东输气二线工程开工, 川渝特高压交流项目加快推进,川渝省际高速公路达到21条,重大项目248个,完成年投资4138个4亿元。 各大平台取得突破,成渝综合科学中心建设启动,10个相邻区域合作平台总体规划出台,双城经济圈第二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获批,国家综合计算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稳步推进。 重大改革稳步推进,出台了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当分离改革推进方案,并发布了第一批川渝“一事办”和“免证办”清单,“川渝通”事项全面落实。
2024年,重庆将进一步推进成渝经济圈建设,共同打造带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抓住“融合”和“高质量”两大关键,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做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排头兵”。
加强双芯联动接头施工。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落实交通通信、旅游巴蜀等十大便民行动,扩大高频电子牌照跨区域互认和高频事项“免证办理”范围,加强成渝政策协调,提升两地公共服务融合便利化水平。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共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巴蜀文旅走廊,合作开发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宽鸿弥撒”“化石成金”等文旅品牌组合, 支持各地联合举办体育赛事和演艺活动。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启动豫邑高铁、钱江至吉首高速铁路、重庆站改造、成渝高速扩建、福建航道改造等工程,加快建设重庆东站等工程,完成渝昆高速铁路重庆段、豫吾双轨高速北皓合川段等工程,共同争取通行权航班配额和国际航线。推进产业协同合作,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基地、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和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等平台合作,共建重庆综合科学中心,着力打造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深化能源共护互助, 加快建设成渝“氢走廊”和“电力走廊”。
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融合发展。 依托重庆西部地区规划建设国际开放合作平台,提升交通、能源、水利综合支撑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网联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增强涪陵、常寿、南川、綦江-万胜综合实力,支撑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承接,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建设产城融合、工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现代化新城,更好地发挥战略支点作用。 加强川渝毗连区域合作,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当分离、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等改革,推进沿线区域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合作,持续优化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格局。 “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 支持东北重庆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持续推进万开云城镇化,因地制宜打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长江三峡高水平国际旅游带,做强三峡制造业、三峡农场、三峡旅游。支持渝东南文化和旅游融合、城乡协同,培育壮大中药材、绿色食品等“武陵加工”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吴江馆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和生态健康养生基地,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深化区县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加强联合招商和产业合作,扩大消费援助,促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协调高效配置,促进在全面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相互进步、联动发展。
成都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重庆中部科技创新走廊
2023年,成都将坚持优势互补、高效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双核共建。 全面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成功召开双核联动联动联建第二次会议,完成首批合作项目22项,签订住房公积金、检验检测等合作协议7项,制定落实服务中部地区成渝高质量崛起的10项措施。 产业合作更加紧密,文旅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共建648公里“知行走廊”示范路,全国首个跨区域外债便利化试点联合启动,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成渝地区)正式授牌,生物创新券跨区域共享, 中欧班列(成渝)综合运营指标居全国首位。服务共享更加高效,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建设,深度实施“川渝沟通”项目311项、便民行动39项,高校、优质中小学结对合作数量增至166个,远程就医人数增加66%。 人员往来更加便捷,成渝中线高铁等直接项目建设加快,成渝日均客流量18人次2万人次,超过2019年水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送客量超过50万人次,成渝“大家庭”携手相连,友谊更深。
2024年,成都将坚定不移推进成渝经济圈建设,加快形成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 全面贯彻落实“相互赋能、共同发展”重要文章,引领和带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推动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成都发展动能。
深化成渝双核联动共建。 2024年,成都将共同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速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推动四川跨境公路运输集散中心全面开工建设,统筹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行。 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编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共同谋划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生产力布局,共同打造信息安全产业高地和工业软件基地,共同打造国家级汽车产业先进制造集群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共同建设西部科学城,启动成渝中线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共同开展高端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共同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开展成渝两地金融标准创新试点,统筹发展五大特色金融。 共同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深化教育、医疗、社保、养老融合共享,加快“成都轻松办公”和“重庆快捷办公”数据互通,落实新一批“成渝通讯办”项目,共同推广“大都市”“三国”等世界级旅游品牌,争取实现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动。 第二批50项合作项目全面推进。
增强科技创新战略实力。 建设优质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科学中心,启动磁悬浮飞行风洞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多晶耦合轨道交通动力模型试验平台全面建成。 加快建设高端航空装备、精准医疗、超高清**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布局国家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和工业云、信息安全等国家制造创新中心。 推进国家实验室园区建成投产,推进成都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着力打造第二批天府实验室,支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和服务战略建设创新源泉。
打造强大的国际门户枢纽。 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加密洲际航线航班频率,全面拓展亚洲主要城市直飞航线,加强冷链、跨境电商等货运设施建设,航空客运量和货运邮件吞吐量分别提高%以上。 完善国际铁路枢纽功能,加大中亚五国和东盟十国铁路和海铁联运班列运行力度,全力保障重点制造业和一流企业跨境运输需求,全年运行国际班列4500多列。 构建开放合作的强大平台,加强中欧中心、中日(成都)开放合作示范工程、国家合作园区建设,争取获批天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
注意力
打造增长极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里程碑式成果
2月18日,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重庆市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出席会议并致辞。 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紧紧围绕“融合”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加快建设双城经济圈“一号工程”升级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认可的标志性成果体系,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成长极和动力源。最好在西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袁家军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唱响《双城记》的战略目标,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定位,优化主要生产力布局,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大部署。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建设西部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重要定位,坚持“川渝棋局”,强化成渝地区协调发展的明确要求,迭代提升总体思路、目标、 任务和措施,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袁家军指出,春节假期后第一天召开了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会,这是进一步释放出全市推进“一号工程”的强烈信号,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向更深、更务实。要围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的总体目标和“两个中心、两个高地”战略定位,聚焦重点领域,抓大纲、引领、综合攻坚难题; 努力实现新突破,争做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袁家军强调,要大幅提升主城区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提升中心城区核能水平强,深化重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与中心城区功能相辅相成、与中心城区融合互动的现代化渝东新城。 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新陆海通道联动发展战略枢纽,建设高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深化做大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搭建国际化、开放、合作的功能平台,升级“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行动; 努力引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外商投资项目。
袁家军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和制度融合,推动“三个关键问题、一个振兴”的改革突破取得重大进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当分离的改革探索。
袁家军指出,要加强党建领导,迭代提升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体系。 要构建覆盖全链条的责任制,坚持“一龙一手”的“一号工程”。 要为“十五”规划一批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载体,着力提升规划能力。 要建立精益求精的激励机制,加强综合评价,总结提炼最佳实践,打造一批年度标志性成果。
*:金泰资讯。
作者:杨帆,王翔。
声音
姚树杰,城镇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
重庆的发展离不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一个强大的重庆作为牵引的“极地核心”之一。 建设成渝经济圈是国家大局发展的需要,只有建设双城经济圈,重庆对国家大局的贡献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不辜负国家和时代的要求。 因此,“一号工程”是重庆发展的宗旨和落脚点。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成渝经圈工作推介会取得了进一步进展,包括对重庆区域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融合开发和东部地区发展方向的更完整布局,以及城乡、小县城大城市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成渝经济圈也要竞争与合作相结合,激发规模经济,全面提升双城经济圈产业创新升级能力,为国家打造强增长极和创新极。 建议通过内外联,构建区域内有活力、有韧性的“双循环”格局,使其融入国家“双循环”宏观格局,大力支持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重庆的力量和智慧。
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推介会提出加快建设双城经济圈“一号工程”升级版。 比如,更加注重提升主城区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主城区中心区的带动作用,更强调重庆西部地区的重要性。 同时,也强调加快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新陆海通道、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和重庆政策。
通过连续两年春节第一次会议,重庆加快实施“一号工程”,着力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成长极和动力源,更好地在西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现代物流新闻(2024 年 2 月 26 日,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