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资委、中科院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提出到2025年,我国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试验区,突破100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100项标志性产品,初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将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将实现全球领先。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世界未来产业的重要源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计划明确划定的市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科技、交通、交通、文化和旅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科院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政府通信管理局、相关企业和有关单位
在前沿技术的驱动下,未来产业目前正处于孕育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一个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潜力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素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到2035年远景目标》,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加快未来产业发展,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现提出以下意见。
1.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安全,以传统产业高端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为主线, 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以标志性产品为抓手,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前瞻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为建设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前瞻性部署,梯队培育。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争夺领域,系统规划推进布局。 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分阶段培育,动态调整。
创新驱动,应用驱动。 以前沿技术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强化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以场景为牵引,连接研发与应用,加速产业化进程。
生态协同和系统性推进。 集聚政、产、学、研、应用等资源,整合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开放、合作、安全、有序。 积极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统筹科技创新与道德治理,营造包容、审慎、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3.发展目标。
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试验区,突破100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100个标志性产品,打造100家龙头企业,开发100个典型应用场景,制定100项重点标准,培育100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将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将实现全球领先。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重点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了一批生态龙头企业,形成了未来产业与优势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继建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世界未来产业的重要源泉。
四是重点任务。
1)未来产业的全面布局。
1.加强前瞻性规划部署。 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着力推动产业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个方向发展。 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未来高潜力产业。 充分发挥新型一流制度优势,引导地方政府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未来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前沿技术增量器作用,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新动力。
插文1:前瞻性地部署新轨道。
未来制造。 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元宇宙发展。
未来信息。 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加快量子和光子计算技术创新突破,加速类脑智能、群体智能、大模型深度赋能,加快智能产业培育。
未来的材料。 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换代,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创新应用。
未来的能源。 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构建“集、储、运、应用”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 研发新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专用设备,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促进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
未来空间。 围绕航天、深海、深地等领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卫星导航、无人系统、先进高效飞机等高端装备,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深海搜救探测装备、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等研发创新应用。 推动深部资源勘探与开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极地勘探与运营等领域装备发展。
未来是健康的。 加快推进细胞与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学、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推动5G与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医疗服务,开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产品。
2)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2.增强创新能力。 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 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产学研资源,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 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速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源头。 举办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各界创新动力。
3.促进成果转化。 发布前沿技术应用推广目录,搭建未来产业成果“线上发布大厅”,搭建产品交易平台,举办成果对接展,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构建科技服务和技术市场新模式,选择科技成果评价和转移专业机构,开发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落实首批(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物资激励政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3)创造标志性产品。
4.突破下一代智能终端。 开发适应通用智能化趋势的工业终端产品,支撑工业生产提质增效,赋能新型工业化。 开发规模化、广化、智能化、便捷化、沉浸式消费级终端,满足数字生活、数字文化、公共服务等新需求。 打造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医疗健康终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突破高层次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发力的超级终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5.优化信息服务产品。 开发下一代操作系统,构建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 推广开源技术,构建开源社区,构建开源生态。 探索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数字生态。 加快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和类脑智能软件产品的研发,鼓励新产品的示范和应用,激发信息服务潜力。
6.加强未来的高端装备。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等高端装备产品,用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 从而构建世界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弥补基础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软件的短板,夯实未来产业发展基础。
专栏2:创新和标志性产品。
人形机器人。 突破高扭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生感知与认知、智能灵巧手、机器人电子技术等核心技术,着力推动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种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量子计算机。 加强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技术研发,提升物理硬件指标和算法纠错性能,促进量子软件与量子云平台协同排列,充分发挥量子计算优势,探索垂直行业应用渗透。
一种新型显示器。 加快量子点显示、全息显示等研究,突破micro-LED、激光、印刷等显示技术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实现无障碍、全柔性、3D立体等显示效果,加速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车、远程连接、文化内容呈现等场景的推广。
脑机接口。 脑机融合、类脑芯片、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取得突破,开发出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鼓励在医疗、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典型领域应用。
6G网络设备。 开展先进无线通信、新型网络架构、跨域融合、空天地融合、网络与数据安全等研究,开发关键无线技术概念原型,形成以全息通信和数字孪生为代表的特色应用。
一种新型的超大规模智能计算中心。 加速突破GPU芯片、集群低时延互联网络、异构资源管理等技术,建设超大规模智能计算中心,满足大模型迭代训练和应用推理需求。
第三代互联网。 推动第三代互联网在数据交换中的试点应用,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开放重点行业和领域各主要平台的数据,研究第三代互联网数字身份认证系统,建立数据治理和交易流通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
高端文旅装备。 研发支持文娱创作的专用及配套软件,推动演艺娱乐先进装备、水陆空旅游高端装备、沉浸式体验设施、智慧旅游系统及检测监测平台发展,发展智能化、高端化、成套文旅装备。
先进高效的航空设备。 围绕下一代大飞机发展,在新布局、智能驾驶、互联航电、多电系统、开旋翼混合动力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推进超音速、超高效亚音速、新能源客机等先进概念研究。 围绕未来智慧空中交通需求,加快电动垂直起降飞机、智能高效航空物流装备等的研发和应用。
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设备。 围绕深部作业需求,通过超深智能钻机工程样机、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车辆等高端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推动一系列关键技术。
4)做强行业主体。
7.培育高层次企业梯队。 引导龙头企业前瞻性规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 落实第一产业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逐步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培育多元化未来产业推动力量。
8.打造特色产业链。 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未来产业链,构建先进技术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试验,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打造未来产业先行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创新管理机制,构建数字化第一链产业链,促进创新资源融合,加速数据、知识等生产要素高效流通。
9.构建产业生态圈。 加强产学研应用合作,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盟,构建大中型企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生态圈。 加强国家统一市场下标准互认和要素互联互通,提升产业链韧性,构建产品匹配、软硬件协同的产业生态。
5)丰富应用场景。
10.开辟新型工业化场景。 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打造设计、生产、测试、运维应用试验场,以产品的大规模迭代应用推动未来工业技术的成熟。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加快产业链结构、流程、模式重构,探索未来制造业新应用。 充分发挥一流企业丰富场景优势,加快构建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 加快推进工业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兴场景,以场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11.创建跨境集成场景。 依托重大活动,实现前沿技术和产品的跨领域、全面试点应用,打造示范标杆。 依托载人航天、深海深空等重大项目和项目场景,加快成果在未来航天方向的创新应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打造绿色集约化产城融合场景。 创新未来信息服务场景,加快形成包容公平、便捷、智能的信息服务新范式。
12.构建标志性场景。 定期筛选并发布典型应用场景列表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 指导地方政府制定特色标杆示范场景,组织基于场景的高层次供需对接活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鼓励企业针对应用场景进行创新研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原创和颠覆性技术的早期测试场景,引领未来技术迭代和突破。
6)优化产业支撑体系。
13.加强标准引导和专利保驾护航。 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未来产业标准化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关键标准制定。 及时开展重点标准宣传培训,引导企业达标,加快未来行业标准的应用和推广。 促进标准、专利、技术协同发展,引导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融合。 完善重点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和储备机制,深化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组织合作,构建未来产业优质专利的评选、评价和推广体系。
插文三:加强标准指导。
前瞻性布局标准研究。 围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制定标准化路线图,制定基础通用、关键技术、测试方法、关键产品、典型应用、安全伦理等标准,及时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
推进标准试点应用。 组织相关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机构和技术组织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开展未来行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将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方法以标准的形式引入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
深化标准国际合作。 支持国内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活动,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推动国际标准制定,探索建立国际标准化联盟。
建立知识产权制度。 搭建未来工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风险监测评估。 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建立产业专利池,开展重点产业链专利分析,构建高质量的专利选择、评估和推广体系。
14.同时建设中试能力。 根据行业需求,建设多个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提高精密测量仪器、高端测试设备、设计软件等的供应能力,为关键技术的验证提供试验环境,加快新技术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建设一批试点公共服务机构,提升工程开发、技术成熟、样品试制、检测验证等试点服务水平。
15.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未来行业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优化鼓励原创、包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前沿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16.加强新的基础设施。 进一步推进5G、计算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千兆光网络等建设,前瞻性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卫星直联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 智能、绿色、安全、高效。引导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未来产业,深化设施、设备、数据共享,加快前沿技术转化应用。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发展公路数字经济,加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5.保障措施。
1)加强统筹协调。在科委领导下,按照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要求,形成了部际协调、中央地方合作的工作格局。 以实施意见为导向,围绕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专业领域制定专项政策文件,形成完整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推广先进典型案例,营造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等,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项目,拉动更多资金投入前期投资和小额投资硬科技。 完善财税扶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大投资力度,引导地方政府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准备金等补偿措施。
3)加强安全治理。坚持包容审慎治理理念,探索跨部门联合治理模式,构建多方参与、有效协同的未来产业治理格局。 加强伦理规范研究,科学划定“红线”和“底线”,构建识别、评估、防御、治理一体化机制。 引导企业建立数据管理、产品开发等自律机制,完善安全监控、预警分析、应急处置方法,防范前沿技术应用中的风险。
(四)深化国际合作。依托“一带一路”等机制,鼓励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 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外科研机构来华建设前沿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国内外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举办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组建未来产业国际创新联盟。 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和标准的制定,积极贡献中国产品、中国解决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张图片来了解《关于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司。
编辑: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