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13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MSCI)公布了2024年2月季度指数审查结果,其中华大基因(300676SZ)和许多其他公司被排除在MSCI中国指数之外。
入选MSCI中国指数的公司意味着投资价值更加突出,全球领先的管理人也纷纷将MSCI指数作为重要的观察指标,此次将华大基因排除在指数之外,自然被市场解读为悲观信号。
不过,新年伊始几天,华大基因股价韧性较强,并未遭受重大负面影响。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关闭4401元股,总市值1822亿元。
有投资者认为,很多样本调整只是定期的季度调整,被排除的**样本可能因为低于市值门槛而被排除,而不是公司自身的经营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华大基因是国内基因测序赛道的领头羊,公司于2017年登陆深交所。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基因测序分为科研和临床研究两大类,华大基因专注于临床端,公司拥有丰富的产品线,涵盖精准医疗、生殖健康、肿瘤防控、病原感染检测等。 目前,公司已覆盖全国2000多家科研机构和2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500多家,市场地位毋庸置疑。
过去几年,由于新冠疫情的肆虐,医学检测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财报显示,2020年,华大基因实现营收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86%,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090亿元,同比增长65643%。公司“火眼”实验室为新冠检测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司的业绩也打开了天花板。
但随着疫情的消退,公司近年来业绩逐渐下滑,这也是合理的。 2021年至2022年,该公司的收入为6766亿元,704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462亿元,83亿元。
根据华大基因披露的2023年度业绩预测,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200 亿到 450亿元,实现0元净利润80亿元-110亿元,仍处于下行通道。
从行业来看,医学检测企业业绩下滑其实是常态,很多企业甚至亏损,比如贝瑞基因(000710)。深圳)此前预计2023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40亿元,上年-2与55亿元相比,亏损金额仍在扩大。 事实上,这样的亏损表现在行业内并非少数。 相比之下,华大基因要保持盈利并不容易。
业绩韧性的背后,可能与企业的成本优势有关。 基因测序仪等部分产品长期被Illumina等海外龙头垄断,而华大基因的上游供应商则以华大智造为主,成本优势较强,因此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公司“火眼”实验室也在积极寻求向通用基因检测平台转型,规范化检测业务持续增长,包括出生缺陷防控、肿瘤早期筛查,甚至健康管理等,“火眼”实验室有望成为未来各地医疗卫生系统新基建的一部分。
华大基因在2023年业绩预测中也表示,生殖健康业务和多组学业务营收同比略有增长,肿瘤防控营收实现同比大幅增长,这或许是公司业绩仍盈利的原因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新冠相关业务有望逐步企稳,业绩下滑的包袱或将得到清除。
从长远来看,基因测序仍是一片繁荣,根据BCC Research的数据,基因测序服务的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69个增加到69个2026 年将达到 94 亿美元至 210 美元66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91%,增长率更高。
事实上,基因测序的成本一直呈下降趋势,在90年代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来自六个国家的大约8000名研究人员花了13年时间才完成一个人基因组的测序,耗资38亿美元。 2015年,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经下降到1000美元左右,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100美元。
降价让很多事情成为可能,也带来了下游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基因测序的市场空间不断上升,这与新能源行业的电费有些相似,供给端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渗透率的提升。
例如,基因测序经常用于癌症早期筛查,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深入和健康意识的逐年提高,癌症防控的市场需求有望逐步释放。
2023年,公司肿瘤防控领域的多项产品获批,其中粪便潜血检测试剂盒获得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粪便DNA甲基化联合检测试剂盒和HPV分型检测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不仅如此,华大基因的AD(阿尔茨海默病)测试可能成为另一个明确的增长点。 据券商调研,未来每年将定期对老年人口进行筛查,中国AD诊断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 此外,该公司的结直肠癌检测产品华昌康已于去年12月获批上市,也有望成为潜在的重磅产品。
除国内市场外,公司还积极拓展海外渠道,实施走出去战略。
海外资质难度大,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生产工艺、管理标准较高,华大基因借助过去几年全球新冠检测积累的品牌资产和各类资质,能够成功进入市场。
2023年,公司与沙特公共卫生局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此外,公司还与泰国、巴西、阿根廷、智利、塞尔维亚等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合作伙伴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签署协议,有望为公司精准医疗技术在全球市场的推广提供长期业绩支持。
结语——
华大基因是基因检测的第一梯队,在后疫情时代,公司业绩略有下滑,市值缩水超过7%,这或许是被排除在MSCI中国指数之外的原因之一。 然而,作为赛道领头羊,该公司的基本面没有把握,估值接近历史底部。
有机构预测,2023年,随着异常需求的下降,华大基因将裁员,期间成本或将有所下降,而2024年之后,随着海外和新产品的逐步增加,盈利能力有望在规模效应下上升,未来的维修空间值得关注。
作者: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