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知难做
知行:知难做
知道什么是好的,却不能去做,这是道德最大的弱点。 因此,道德家一再强调,知识比行动容易,要求我们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 那为什么你还知道什么是好的,却做不到呢?
古人说:
如果义不明确,如何付诸实践? 如果你在人行道上,如果你看不到它,你怎么能走路? - 朱习(北宋)。
知而不行,只为浅知——程毅(北宋)。
不知不知者,不知者,就是不为人知“”知行之始者,知之者知成功“——王阳明(明)。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强调,我们无法将知识和行动统一起来,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不真实的。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知识”是概念性的,指的是对理性的理解,对世界的真相的认识,而不是对某种情境的感知。 比如,如果一个见死救命的义人知道,他知道“人要见义,勇于行”的道理,而不是看到儿子下井的事实,而那些见死不救的人也知道这个事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人要见义,勇敢行”的道理。
我知道这么多真理,但为什么我不能过这种生活呢?
我们听说过并知道生命的真理,但我们可能没有经历过。
生死之言,小学生把它当成新成语来学,郎朗读得劲,直到长大,爱人离开他,直到亲人离开,他才懂得深刻,理解深刻。
前一知后知不一的区别,不是知对与知错的区别,而是知的深。
明知是邪,却还在做,可能意味着我们只停留在“见闻知”上,没有深刻的理解。 或者,也许,在他看来,有一种比这种恶更大更重的“善”支撑着他的行为,对利益的追求是他的真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知行合一”。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一个真理深深地融入到演员的身心中时,它才是真正的知识。
由于你不了解它,所以很难真正做到。 那么这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来自真理和理论吗?
有时我们要先做,然后慢慢了解真相,有时我们先知道真相,然后付诸实践。 在美德领域,就像在其他领域一样,榜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有路有义”,比如一条人行道,这条路是什么,一开始不是那么清楚,而是先跟着别人走。
关注谁? 最突出的标志是成功和名声,当然,它们并不等同于卓越。 学习者总是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理解水平来识别模型,并以这种方式缓慢成长。
如果你没有见过慷慨的人,就很难理解慷慨意味着什么。
行业的领导者为我们提供了榜样,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理想,有血有肉,细节丰富。
每个从业者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发现自己的榜样,并根据自己的情境和能力需求进行选择和示范。
这样的理想不同于苦练树立的模式,可能会引起年轻人的崇敬,但难免会导致空虚和虚伪。
我们不是从教义和理论开始自己的实践,而是从模仿他人开始。 这样一来,用无休止的推理进行素质教育,就只是自欺欺人。
没有敬畏的热情来来去去。
愿我们在行动和实践中用知识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