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路电视***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 京津冀就像同一朵花上的花瓣,花瓣不同,但花瓣是同心的。 十年来,三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住在天津的王涛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工程师,乘坐高铁环游北京、天津、河北是他平常的例行公事。 将于2023年底开通的金星城际铁路,让他的旅程更加轻松。
十年来,“京津冀上轨”不断完善延伸。 大量高铁陆续投入运营,通岩高速、京平高速10多条公交线路日班次超过2000班次,“同城效应”日益明显。
北京在“一核”辐射中发挥了带头作用,推动了雄安新区和北京分中心的“两翼”。 上个月,北京市第二批市政府在北京分中心完成搬迁,近3万名市政工作人员在分中心工作。 刚刚落成并开放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市图书馆和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副中心的吸引力。
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自2023年8月开业以来,企业入住率已达近90%。 * 公司设立各类子公司、分支机构200余家,所有政务数据均与北京对接共享,200余项事务可“跨省处理”,实现“同标准同流程同同事”。
十年来,三地形成了目标一致、措施一体化、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京津冀地区GDP突破10万亿元,经济总产值连续突破5万亿步。
北京在放宽非资本职能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约3200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撤出,近1000个区域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得到解围和升级。
创新元素的融合正在加速。 三地培育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00余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实力再上新台阶。
着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城市发展典范
建设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经过七年多的建设,北京次中心城市的框架已经全面开放。
在大运河北端和长安街东端,通州塔吊林立不少,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2023年底,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对外开放,人气爆棚。 “三大文化建筑”所在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总规划面积超过3座颐和园,也成为市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毗邻的大运河森林公园游客络绎不绝,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对旅游开放,河边的运河商圈吸引了2万多家注册企业。
2024年1月,第二批北京市级部门将完成搬迁,目前有近3万名市政工作人员在副中心工作。 一批央企、市级企业、民营企业落户副中心。 许多优质学校和医院在分中心设立了分院和分院,大大提高了分中心的公共服务水平。
副中心已连续五年与北方三县(三河、大厂、湘河)签约项目210余个,已达跨境公路10条,京冀首条跨省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北京地铁22号线经通州、廊坊堰郊进入综合建设阶段。 据了解,北京副中心已连续四年保持每年1000亿元的投资密集度,正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典范。
数据着眼于“一芯两翼”的新格局。
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特大城市,北京在“一核”辐射中发挥带头作用,北京副中心与河北省雄安新区“一起飞”,通过一组数据看“一核两翼”新格局。
2014年以来,北京坚持减量发展,聚焦大城市病治,通过开展“缓和整改促进升级”专项行动,加快产业资源外向布局。
近十年来,北京市新办企业或变更注册不超过2家50000件,3000多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
近1000个区域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得到缓解和升级,4万余家商户迁往河北、天津等地。
北京中心城区日趋有序,“双翼飞翔”,建设与承接并进。
目前,北京市级机关工作人员近3万人在北京市副中心工作。
一批央企、市级国企、外资企业相继从中心城市北京迁入副中心。 2023年,北京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将实现1303个GDP6亿元,也就是22次。
从成立到2023年底,雄安新区作为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集中载体,累计开发面积184平方公里,4017栋建筑拔地而起。
中央企业在这里设立了200多家各类子公司和分支机构。
北京下属17家国有企业在雄安新区投资项目100余个。 雄安新区新建的中关村科技园已有35家企业入驻,一期入住率达到90%以上。 未来将聚焦航天信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细分领域,加速产业和创新资源要素集聚。
在公共服务方面,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三所学校和一所综合医院建设,现已开通诊所。 北京市5家医疗卫生机构、40余所学校对接支持雄安新区相关机构。
在北京努力减发展的同时,雄安在加速发展,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一核两翼”格局日趋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