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必要设立“家长小组”吗? 家长、孩子、老师都有话要说

小夏 教育 更新 2024-02-07

不久前,外地某大学要求建立微信“家长群”的消息传出,“大学也有家长群”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引发热议。 众所周知,“家长团”在中小学很常见,但在高校却很少听说过。 那么,家长真的需要通过微信群了解孩子的大学学习情况吗? 已经成年的大学生能接受这种做法吗? 其他大学会效仿吗? “家长群”是家长与高校沟通的最佳方式吗?

问题一。 家长希望高校建立“家长团”吗?

该群可以满足家长的沟通需求。

大学生德凡的父母。

女儿一个人在外地上大学,除了寒暑假基本不见她,所以希望学校能成立一个“家长群”,让我多了解女儿的学习和在学校生活。

客观地说,受家庭成长环境、工作环境或自身教育水平和不同经历的影响,很多家长不了解大学生活,对如何与孩子从青春期到第一阶段的教育沟通并不清楚。 一方面,如果出现个性化问题,家长可以及时与高校老师和辅导员沟通,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家长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增强对学校的信任和认同感,也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 此外,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父母,很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离开孩子而错过孩子的成长。

总之,我认为在高校建立“家长团”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看作是现代教育的进步和尝试,为家校合作、家校共生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当然,“家长群”的建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原则和使用规则,绝不能成为单纯的“信息通报群”和“儿童监控群”,而构建“家长群”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家校良性互动和密切合作,达到家校共生的最佳效果。

父母过多的参与会产生不利影响。

大学生家长,明琼。

在大学中设立“家长小组”,意味着孩子将像在小学和中学一样受到家长的控制,这可能不合适,会对学校和家庭产生不利影响。

在中小学,尤其是高中,孩子的生活几乎都围绕着“高考”,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缺乏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考上大学后,要摆脱家庭的束缚和管理,尽快融入社会,形成独立的意志和性格。 如果父母控制太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实孩子考上大学后,家长也需要调整,毕竟在孩子备考高考的那些年里,全家都处于“以孩子为中心”的特殊阶段。 当孩子达到这个重要目标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会放手。 否则,不利于家庭的回归,也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对于大学来说,建立“家长群体”也会在教育管理中造成障碍。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参与社会实践,还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大学本身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然而,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方的家长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一旦建立了“家长群体”,家长就有可能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参与管理,这将导致新的矛盾,给高校的管理带来挑战。

因此,我不赞成创建“家长群”,最好让学校、家庭、学生回归原本。

问题二。 如果高校成立“家长团”,大学生能接受吗?

请把“自主权”还给我们。

大二学生司毅。

当我听说一些高校成立了“家长小组”时,我和我的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学校把我们所有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告诉家长,那会感觉像是枷锁,会不会给学校辅导员带来麻烦,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制约因素。

试想一下,如果你知道你的成绩很差,你的父母会问你为什么不努力学习; 当家长得知其他同学参加过某项比赛时,会问自己为什么不报名; 甚至坠入爱河和参加聚会也受到监控......by 父母这样一来,已经成年的我们在父母面前就不再有隐私了,即使有想法,也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这会无形中增加心理压力。

不可否认,没有父母的保护,我们可能在很多方面都不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独立面对困难,犯错难免。 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如果父母放不下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难免会向我们灌输一套自己过去的经历,甚至为我们解决问题,这会让我们习惯于依赖父母,将来我们很难融入社会。

我们是成年人,知道如何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我们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我们并不像父母想象的那么脆弱。 请把“自主权”还给我们,让我们在独立生活中体验它!

不要把我们困在一个“对你有好处”的笼子里。

少年:王天宇。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是始终受到保护的孩子,离开大学之后,我们应该是独立面对风雨的成年人。 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如果还像中小学一样,在这象牙塔里被温柔地保护着,恐怕以后很难学会独立飞行,更别说锻炼自己独立面对风雨的能力了。

从童年到成年,我们一直处于“被监视”、被比较、被管理、被外力驱使的环境中,甚至因为想做“别人的孩子”而不敢懈怠。 进入大学后,我终于摆脱了这种困境。 在我看来,大学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大舞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激发我们的内在动力,找到实现我们人生理想的途径。 如果有人认为成立“高校家长群”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应与父母的分离焦虑,那么,当我们结束学业生涯,进入社会时,我们单位是否也需要成立一个“家长群”,让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在群里分享我们的工作状态和绩效考核, 从而帮助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和家长适应职场生活?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所以,请不要把我们困在一个叫做“为了自己的利益”的笼子里,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有独立管理和做决定的权利,否则我们只会成为一匹没有前进路的马,只会被鞭打时向前奔跑。

问题三。 高校建立“家长群”并不常见。

建立“家长团体”的学院和大学是少数。

吕晓辉,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事务部副主任。

近年来,与“家长群”有关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比如中小学老师在“家长群”中布置作业,有的甚至点名表扬和批评学生,让家长们感到焦虑和厌恶。 在入学前,一些考生家长会自发成立“申请信息共享群”; 当孩子考上高校时,更多的家长乐于组成“新家长团”。 家长分享和讨论信息和......在小组中讨论孩子的入学策略、学生的学校生活琐事等以至于有大学生感叹:“家长交流的频率比我们学校同学还多,同学们互不相识,但家长们已经很熟悉了,实在是有点让人窒息。 ”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朝着全员、全过程、全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发展,教育工作者努力动员更多力量加入到学生培养中来,努力实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全方位关注和促进。 在此期间,高校也在不断反思家校合作的方式和规模。 应该说,一些高校成立“家长群”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希望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学生的有效联系人,反馈或通知一些重要的学生,这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孩子教育的日益重视。 但实际上,只有少数高校建立了“家长小组”。

那么,高校是如何与家长沟通的呢? 许多学院和大学都有自己的方法。 比如,抓住新生入学的机会,采取家长班、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包括学校的历史、师资、学生培训、未来的就业选择、辅导员、班主任会等,一些高校也会普及大学里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和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大学心理学”必修课中,有“了解原生家庭”一节,老师将在其中讲原生家庭的组成和结构、家庭成员处理冲突的方式、爱的五种语言,让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庭, 理解父母的困难,心中全力踏上未来发展之路。寒假以来,学校党委学生事务部组织各院系辅导员,探讨寒假期间如何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家访,辅导员们对家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梳理和讨论。 在现场家访过程中,辅导员对学生的原生家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能够从学生成长环境的角度,以更多维度的方式理解和支持学生。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教育工作者非常愿意与家长达成共识,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毕竟学生是成年人,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和决策权,为他们保留必要的个人空间。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高校的原则是尽量不给学生家长造成额外的干扰,不希望家长过多地干涉高校的工作。 一般情况下,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学业警告、违法违规等情况时,辅导员会联系家长沟通情况,一起寻求更多的工作。 然而,在实践中,也有很多家长“添乱”的案例。 比如,有的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出于对孩子的积极关心,家长每天早上都会提醒辅导员:请务必......你的孩子今天类似的催促在辅导员的工作中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因此,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学校和家长都需要把握“度”,明确彼此的界限,不要盲目行事。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将共同努力,编制制定更加丰富、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家校合作指导方案,助力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功。

分析与建议。

“家长群”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事务部、青年研究所副教授刘彦军。

家庭和学校一直是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无疑将为教育目标的成功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强调家庭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并试图加强家庭的努力和努力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高校是否有必要成立“家长小组”与家长沟通,开展家校合作? 有没有可能以这种方式顺利地实现预期的目标?

现在经常提到的家校沟通与合作,旨在更好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削弱信息的不对称,最终形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合力。 但是,高校可能很难通过建立“家长群体”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大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权和成长空间。 大学生一般都年满18周岁(少数除外),他们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了,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负责,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需要面对社会的复杂性、世界的炎热,需要经受住风雨的洗礼, 需要培养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力的介入已经侵占了大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不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

其次,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成长,有利于减少分离焦虑和情感依赖。 父母过去已经习惯了让孩子在身边,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感”。 父母在孩子与父母分离后也会感到焦虑,有些父母甚至想像以前一样“控制”孩子。 因此,父母也需要逐渐学会放手,看到孩子已经长大的现实,习惯和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日子,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和生活上。

第三,家庭可能是家校合作中一个巨大的不可控因素。 大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各自家庭的地域文化、习俗、认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退一步说,即使家长和学校沟通合作,积极参与沟通活动,他们能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吗? 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影响传播目标实现的因素太多,如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信息、传播渠道和媒体、传播氛围的营造、传播诉求、传播干扰、传播反馈等,不注意哪个因素,就可能直接降低传播效果。 如果家与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能顺畅和谐,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

第四,大学主动的“接机”行为可能被误解。 以高校建立“家长群”为例,充其量就是与家长有一个顺畅的沟通空间,形成合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福利; 最坏的情况也可以理解为,学校提前给自己留了一条出路,为摆脱责任转移的矛盾预留了一条出路。 换句话说,当一个大学生真的有问题时,学校可能会说,“你看,我们在孩子成长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沟通交流了很多问题,你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我们(学校)已经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明确告诉家长,学校与孩子的问题无关。 因此,大学只需与家人保持必要的联系就足够了。

第五,过多的家校合作可能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负面影响。 家长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与学校沟通和合作,以便将孩子的所有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 孩子希望尽快摆脱父母的束缚,寻求更大、更独立、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所以两者在主观意志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 如果家长利用学校的“家长群”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监视,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影响亲密亲子关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高校是否建立“家长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要倡导学生多与家长沟通,从而保持和发展亲密、和谐、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长无需主动干预学校管理,如果家长确实迫切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可以与孩子的班主任、最信任的老师、“铁瓷”和“闺蜜”等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获得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 并且不会引起孩子的厌恶,沟通效果会更显著。

相似文章

    大学是否也建立了家长小组? 不要让加强家校沟通的初衷改变品味

    近日,大学也有家长群体 的话题再次引发讨论和争议。据 中国新闻周刊 报道,去年月,湖南省某重点高校发布通知,将成立家长群,同学们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高中,家长们时刻都在关注。据了解,家长小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由大学某学院成立,辅导员为组长,主要发布学校通知和成绩,加强家校沟通 另一种类型是家长自发...

    大学也有一个家长小组!孩子长大了,父母还要照顾吗?

    大学还需要家长团体吗?小明的母亲李女士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难以置信。她认为,当孩子上大学时,他们应该脱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没想到,她在大学里不得不加入家长团,这让她感到有些迷茫和迷茫。李女士的疑惑,其实也是很多家长的疑惑。在传统观念中,孩子上大学后,就应该离开父母的保护,开始独立生活。然而,随着互...

    大学也开始有“家长小组”,学生冒充家长处理教师检查

    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向成年的重要阶段,被视为拥有更多自由和独立的时期。然而,最近,一些大学生发现,在他们应该自己做决定并承担责任的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问题 学校需要一个家长团体。大学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期习,学校的使命应该是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独立的成年人。然而,要求大学生开放家长...

    大学也开始有“家长小组”,学生冒充家长处理教师检查

    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生活是独立生活的开始,学生不再依赖父母的照顾和监督,而是要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很多人很难想象大学里会有家长团体。然而,近期有学校要求学生开放家长群,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反思。在大学阶段,家长团体的存在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对于一些远离家乡的学生来说,家长团体可以成为他们与...

    大学也开始有“家长小组”,学生冒充家长来应对教师的审核

    家长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团体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此外,家长小组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互相关心和分享经验的平台,形成了一个支持性的社区。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群体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然而,在高年级,特别是当不允许排名时,一些人认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