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 王磊)哈佛燕京学社女院长裴伊琍和她的“不受欢迎”的学校。
作者:田静。
位于美国哈佛大学典雅的神道街上,有一幢典型的红砖建筑,楼层不高却很有气势,门前有一对白色大理石石狮子,洋溢着中国文化气息,这里就是哈佛燕京学社的所在地。 贝聿铭1948年出生于上海该协会现任主席佩里自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该协会的主席,作为美国最古老的研究机构之一,他在建立东西方之间的桥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最近接受中新社《东西方问题》采访时,裴伊琍坦言,如果没有机会在中国进行有意义的研究,如果没有知识渊博、慷慨大方的中国同事的指导,她不可能在过去40年里写出这些书和文章。
丨哈佛燕京学社唯一的女院长。
哈佛燕京学社是一个独立的学会,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在哈佛大学和燕京大学都有办事处,特别关注传统的汉学研究。 裴伊琍成为哈佛燕京学社唯一的女院长,这与她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就密不可分。 学会会长来自汉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学等不同学科,但研究课题主要在东亚。
哈佛燕京学社成立90周年庆典在上海举行。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裴伊琍也不例外,但她的研究课题在当时相对“冷门”。 她的研究学科是比较政治学,“当代中国政治既反映了中国自身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也反映了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影响,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评估这些不同影响的变化。 她说。
哈佛燕京学社成立90周年庆典在上海举行。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将她描述为“一位社会科学家对秩序的热爱和历史学家对伟大故事的眼光”。
丨在父母的影响下,他开始从事中国研究。
贝聿铭与中国的关系早在她开始研究中国之前就开始了。 贝聿铭的父母是美国圣公会的传教士,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她的父亲潘雪思(中国人)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教授,在此期间她遇到了他的妻子孔凯丽。 裴伊琍,1948年出生于上海。 她出生后不久,全家搬到了日本,又回到了美国。
毕业后,裴伊犁前往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学习中文,开始了对现代中国的研究。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她开始研究中国政治,1971年获得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78年获得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1979年,中美恢复学术交流的第一年,裴伊琍作为华盛顿大学的年轻助理教授,随美国市长代表团再次访问中国大陆,但访问时间太短。 于是,三个月后,她申请来大陆做一整年的研究。 这一年,作为访问学者,她结识了对她影响很大的蔡少卿教授、毛佳琦教授,并与他们一起研究“太平天国与秘密社团的关系”领域。
从1979年到2019年,贝聿铭平均每年访问中国大陆两三次,并多次停留一年。 她的研究重点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持续影响。 她说,获得中国研究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机会对她的研究至关重要。 其中,《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的“费正清奖”。 该书基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档案馆和上海市图书馆的文件,以及对老年工人的采访和与劳工历史学家的讨论。 她的另一本著作《安源:发掘中国革命的传统》(Anyuan: Unearthing the Traditioning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借鉴了安源路矿工运动纪念馆的材料,以及对老年工人的采访,以及与当地历史学家和其他中国学者的讨论,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俞建荣教授,以及在北京的采访。 南京和其他地方。据悉,自1979年以来,裴伊犍的主要研究都是使用或基于中国大陆的数据完成的。
如果没有机会在中国进行有意义的研究,如果没有知识渊博、慷慨大方的中国同事的指导,我不可能在过去40年里写出这些书籍和文章。 裴伊琍告诉记者。
《华北的叛军和革命者(1845-1945)》,1980年出版。 这部专著被誉为第三代侨学学者的代表著作,也是裴伊琍的成名之作。 她把这本书交给了父母,“没有他们,我就不会做中国研究。 ”
贝聿铭的父母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一直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80年代和90年代,贝聿铭在上海遇到了她父母以前的学生,并被邀请去拜访这些朋友的家。 即使时隔多年,裴伊琍仍然记得他们相聚时的场景。
在做研究时,她还在上海档案馆找到了1948年她对圣约翰大学父亲的采访。 通过那份报纸,她仿佛在时空上与父亲进行了对话,了解了她出生的故事。
2019年春天,她再次访问上海,在复旦大学呆了几个月,在那里她进行了历史研究,并征求了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意见。 “我总是很高兴回到我出生的城市,我发现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一个既国际化又热情好客的地方。 我能理解为什么我的父母喜欢住在上海,而我自己也喜欢探索老街区,吃小笼包,和朋友同事聊天。 ”
丨学术合作对中美关系至关重要。
在谈到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时,裴伊琍说,燕京大学校长约翰·李顿·斯图尔特和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弗朗西斯·霍克斯·波特都强调,他们应该做自己国家和世界的好公民。 作为哈佛燕京学社的院长,她对此表示赞同。
从1928年成立至今,哈佛燕京学社一直致力于鼓励在中国和亚洲更广泛地研究中国文化。 作为校长,他还为在印度进行中国文化研究的博士和博士后设立了奖学金。 同时,他们鼓励中国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 他们邀请了来自亚洲许多不同国家的访问学者和访问学者,在国际背景下研究其国家经验的比较工作,同时从一系列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不同的主题。
贝聿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强有力的学术合作,包括学生交流和合作研究工作,对美中关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我非常希望,我们许多人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努力培养的人才和思想的动态交流将继续得到支持。 这种沟通与合作对于解决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存所面临的严重威胁至关重要——例如气候变化、流行病控制等问题。 (完)。
受访者简介:
伊丽莎白 J佩里目前是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和哈佛燕京学社院长。 自1972年以来,他曾在亚利桑那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任教。 自1997年以来,他一直在哈佛大学政治学系任教,并担任费正清中心主任和亚洲研究协会主席。 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现代中国的农民问题、中国工人运动以及中国社会和政治。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华北的起义者和革命者(1845-1945)》、《上海大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和《安元:发掘中国革命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