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初以来,“三个农村”问题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转变进程深刻影响和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回顾历年的第一份文件,我们清晰地梳理了“三乡”领域与城乡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互动中所经历的重大变化。
2010年,改革开放时期的产物“乡镇企业”在一号文件中最后一次被提及,其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逐步完成。 2004年,随着农民工跨省潮的兴起,1号文件正式承认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针对随后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安置和增收政策。 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入城返乡创业成为新趋势,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发展的新面貌。
同时,2004年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直面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明确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率直至最终取消农业税,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农业扶政”历史。 进入新世纪,土地出让收入的分配格局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长期支持城市建设到逐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流转收入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明显提高, 表明了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在这些现象级事件的背后,地方**的行为逻辑和发展驱动力不容忽视。 过去,一些地方的“GDP冲动”和“重城轻农”“促实压农”的倾向,使“三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发展的重担,但同时也为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无论是乡镇企业的转型,还是农民工的巨大贡献,还是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土地出让资金使用等重大举措,都揭示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石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产值的比重上可能会下降,但从农产品安全和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看,农业和农民的重要性是难以衡量的。 对农民的补贴逐年增加,是对农民过去努力的一种补偿,也是对农民未来价值的尊重和肯定。 正如第一国总书记深情地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对农村漠不关心。 “农民的牺牲和贡献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中国制造业的动力,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支撑。 国家的繁荣最要感谢的是那片广袤田野上的耕耘者——亿万中国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