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 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亿万人民参与的伟大实践这是开始,十年的锲而不舍,向前,深邃,走向未来。
变化是惊人的——臃肿的城市在科学世界,新城市拔地而起,跳出“一亩三点地”后的发展形势突然打开,道路连通,“链”连通,政策连通,生活连通,蓝天绿水常有, 协作机制形成,人人有感,有收获。
千年计划、百年机遇、十年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不仅造福了京津冀地区,也为南北人民深刻领会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京津冀协同发展,由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 新的发展理念在十年的实践中始终如一。 从一线部门到京津冀地区,大家心目中都是“国家伟人”,形成了坚决完成、做好协同发展的共识和合力。 发展,一切为了人,关键也在人。 思想认识和观念一致时,步伐才能一致,脚下的力量才能实现。
过去,北京的“大城市病”,京津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彼此之间的隔阂和分裂都是显而易见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直接直奔问题。 在发现问题、确立目标、提出任务的过程中,协调发展的规划政策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指导实践的具体“纲要”。 京津冀十年,有板有眼,轮廓清晰。
京津冀协同发展,思路纷飞。 既要顾全局,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一下子抓眉毛”。十年来,京津冀始终牢牢抓住缓和北京非首都职能的“牛鼻子”,坚定推进北京“新两翼”建设,紧跟交通、生态、工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 在坚持制度理念、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方面,京津冀经验丰富。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速发展的特大城市,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大密度”稳步下降。 “减去”这个词不好说。 经历过“减法”锤炼的人,一定对“给予与索取”的辩证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遗余力地创造新的动能。 关键是,这股“力量”越来越是三地和中央政府的联合力量。
战略工作有一个很长的周期。 十年来,京津冀地区不仅立足长远,而且没有懈怠,以十足的紧迫感,从当下做起。 上千件事情,一个接一个地做,钉子一个接一个,“硬骨头”被啃得一根一根。 十年并不容易,但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
既有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提出和实现,也有改革创新的突破和突破。 在京津冀,邻里不仅“相行”,而且“命运与共”,彼此之间的生产关系逐渐打破壁垒,建立了丰富有序的制度纽带。 在京津冀十年协同发展的答卷中,改革内容非常高。
走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线,可以清晰感受到生动、创意、变化的“气”。 雄安出手的时候,地上一时间没什么动静,于是他全力抢先打好地基。 很平静。 要做一件大事,一定要能振奋精神,能够积聚力量,爆发出自己的力量; 还要屏住呼吸,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决心,长期有序、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京津冀,人口1亿,经济总量10万亿元。 近十年来,在顶层设计下,基层探索十分活跃。 各行各业、城市乡镇都不是协同发展的旁观者,而是其中的主角。 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探索下,宏伟蓝图才能一步步实现。 发展成果最终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只有这种伟大而亲密的修行,才能有取之不尽的动力。
去年在南昌、上海,总书记先后重新部署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时,一再强调“协调”的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协调最困难的地方,开创了协同发展的典范。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各有各的分量,各有特色,各有难点,各有各的经验和光彩。互相学习,互相学习。
十年的征程,艰辛而匆忙。 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 概念上的改变并不容易,也不容易。 面对实实在在的丰收,标杆”。努力把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今天,我们知道方向坚定,前路还很长。
十年丰富的答题卡,翻到下一页,新试题新征程即将到来
总台特约评论员杨宇)。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