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陈氏兄弟(58岁)生活在异国他乡

小夏 历史 更新 2024-02-21

1948年,陈立夫赴瑞士参加由美国参众两院45名议员共同邀请的世界道德重整年会。

现在,仅仅过了两年,陈立夫就被战败的将军抛弃了,这次他参加年会,因为当时瑞士已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陈立夫甚至很难进入该国,然后他得到了世界道德重组会议的保证,才获得签证。

两次见面后,待遇如云如泥,陈立夫不禁感慨万千。 于是,会议结束后,他登上了一艘英国游轮,前往美国,在那里他决定在那里呆很长时间。

陈立夫到美国时,说要停止政治,但远离政治并不容易,要改变早已形成的立场和观念也不容易。

1950年代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老照片 **来自互联网。

你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在美国度过余生? 陈立夫在筹划的时候,听说当地华人中有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报纸《华美**》想要调职,有传言说中共急于买下这份报纸。

陈立夫听到这话,心中的**情结又被勾起了,他想,他不能让报纸***买下它,成为它的宣传工具,他必须抢购它,并以此为阵地,让它成为精神堡垒。

于是,陈立夫急忙找来美国的一些老人物和CC人物,曾经担任过食品部长、财政部长的徐侃拿出一万美金,陈立夫、潘公展、项定荣、薛光谦、赖连、董林、陈庆云等七人凑了1万美金,一共用2万美金买下了“华美**”徐侃担任董事长, 陈立夫担任副董事长,潘公展担任总裁,赖廉担任总撰稿人,开始了报业事业。

陈立夫大量利用过去的关系,招揽了一些顶尖高手,写了各种文章。 因为潘公展曾担任过《宣言》的主编,赖炼担任过《****》的主编,有办报经验,所以,《华美**》曾经做得更好。 办报社也成为陈立夫到美国后做的第一件事。

不过,华文报纸在美国的发行量毕竟有限,经济收入也不大,所以养家糊口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另找一份工作。

起初,很多人介绍他到大学任教,陈立夫印象颇深,因为他学的是采矿冶金,可以教采矿冶金,此外,他还学过哲学和中国文化,可以教哲学或者中国文化,也愿意当老师。

但此时,他的女儿陈泽荣高中毕业,想去新泽西州莱克伍德的一所私立大学学习艺术。

莱克伍德城是美国著名的冬季度假胜地,冬季有许多大型酒店和繁荣的企业。 同时,莱克伍德城也是美国知名的养鸡中心,拥有众多大大小小的养鸡场。

这时,有一个叫胡定安的男人,他曾经是江苏医学院的院长,也在美国谋生,过去和陈立夫的私人关系很好,于是他找到了陈立夫,提出要去新泽西开一个养鸡场, 陈立夫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据他介绍,陈立夫愿意去新泽西养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能照顾好女儿的生活; 二是美国鸡蛋价格高,养鸡还算有利可图; 第三,我以前从政,为蒋介石和党内外许多人服务,但我没有被原谅,现在我正在寻找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陈立夫约好胡定安,先去新泽西考察了几十个养鸡场,最后选了一个比较便宜的小养鸡场买了下来。 成交价:470,000美元,可以提前支付20,000元,其余的将在10年内支付。

虽然首付只有2万元,但对陈立夫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他当时只有4000元的随身物品,胡定安只能拿出4000元,陈立福不得不向一些朋友借,孔湘熙很怯懦,一下子拿出8000元,另外4000元是其他朋友补的。 就这样,陈立夫开始追求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职业。

陈立夫美国养鸡场老照 **来自网络。

美国的养鸡一般是机械化的,饲料由机器定期传输和控制,鸡蛋的选择、分类、包装也一般是机械化的。 陈立夫的养鸡场是一个简单的养鸡场,有十个鸡舍,每个鸡舍养500只鸡,一共5000只鸡,一切都是人工的。

好在陈立夫当时已经50多岁了,身体还不错,一弯腰就能扛上一百斤的饲料,整天在养鸡场里快乐地干活。

陈立夫学的是工科,凡事按科学办,实现从党务专家到鸡专家的转变并不难。

他喜欢读书,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养鸡的专业技能,正如他自己所说:“要有所作为,你必须懂得一句台词”。

通过学习,他了解到“买雏鸡也是大学一道题,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分辨雄雌,因为只有买母鸡才会下蛋,买公鸡会侵蚀旧资”;

雏鸡是买来的,“冬天怕冷,要有保暖设备,要慢慢长大,而且要由专家打针,然后放在室外,严防被黄鼠狼侵入,所以门窗要严密,昼夜照顾”;

鸡下蛋后,售出的鸡蛋,“也有一定的程序,通常通过机器选型、分类,使鸡蛋能保持一定的重量,不要太小混入其中,并洗净,为了保持生产质量和信誉,为了保持新鲜度,必须在当天包装, 供买方提货“等。

为了节省运费,陈立夫买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鸡蛋装箱后,亲自开车把鸡蛋开到附近卖。

在陈立夫的辛勤耕耘下,半年下来,养鸡场居然赚了5000元,为了减少劳动力,陈立夫用赚来的钱买了三台机器来运输饲料,并挖了一口深井,逐渐改善了养鸡的条件,再加上运气好,没有鸡瘟等麻烦, 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陈立夫很开心,精神比以前好多了,他开始摆脱“郁闷惨,余习困了”的郁闷情绪。

然而,几年后,美国东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极大地威胁到了新泽西州养鸡中心的地位。 此时,由于西部地区的鸡在田间饲养,鸡蛋高,成本低,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得运输到纽约市场销售非常方便,新泽西州已经失去了靠近水的优势, 市场份额逐渐被抢走。

陈立夫隔壁是犹太人经营的养鸡场,他很有远见,对陈立夫说:“高速公路一开通,西边的鸡蛋就会源源不断地进来,竞争会很困难,所以我们养不了鸡。 ”

结果,犹太人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养鸡场,与陈立夫搭档的胡定安见情况不妙,也收回股份离开了,只留下陈立夫夫妇留下来经营惨。

接下来,陈立夫的养鸡场每况愈下,每月至少3000元,生活越来越艰难,尽管反复积蓄,还是营业额无效,只好向朋友借钱维持,而当辛苦赚来的一点利润,他就忙着还贷,在债务管理上,捉襟见肘。

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得知陈立夫的窘境后,出于旧情,他总是每年送一两次两三千块钱。 这也让陈立夫在岁月的洗刷下,渐渐抹去了自己的怨恨,隐隐感到了一丝感激。

虽然养鸡场经营困难,生活艰难困苦,但陈立夫却很乐观,白天,他像个年轻人一样在鸡群中忙碌,不停地做着繁重而艰苦的工作; 傍晚,有空的时候,陈立夫找了一本《易经》,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是在殷周之际完成的,突然对陈立夫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晦涩难懂的句子中阐述的万物的同情、发展和变化的概念,似乎与心地善良的陈立夫有一些共同之处,尤其是“没有和平,就没有和平”的原则, “不归路”在书中强调,似乎早就向陈立夫指出了他从泰国过渡到国民党不存在的必然命运。

他越读越感兴趣,以至于他一放下农活,就拿起这本奇书,孜孜不倦地读,反复读,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自己的阅读经验。

同时,陈立夫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全部汇集起来,重新排序、归纳、解读,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汇编成册,命名为《四书道观》。

*来自网络。

本来,陈立夫从抗战开始就一直在做这个庞大的文化工作,但因为身处战争年代,他做不到。 重庆谈判期间,**会见了陈立夫,他们也关心《四书道观》的写作和进展,称赞他做了有意义的工作。 但因为政治事务,他没有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现在在异国他乡,他终于可以坐下来实现这个愿望了。

《四书道关》写完后,陈立夫把初稿发给刘柏民、潘公展、陶百川、钱牧等一些朋友看,请他们发表意见。

国民党上海市委原主席吴开先是陈立夫的老下属,出于对前上司的尊敬,他同意出版《四书与道教》一书。 于是,出版后,靖氏大受欢迎,总销量达到一万多册,陈立夫陶醉于学术上的收获,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精神寄托。

没过多久,陈立夫“活在人间,没有车马声”的隐居生活,就被人知道了他的行踪。 于是,记者、作家和老人不时前来探望,陈立夫的平静生活再次被打乱。

他热情地接待了客人,向他们介绍了他的农场,他的生意,他的生活,他的阅读经历,他对他们非常感兴趣。

然而,当嘉宾们谈起台湾政治和他过去在大陆的经历时,他却保持沉默。 有的记者没有气馁,毫不留情地追问,一次又一次的提问,但陈立夫实在是急于被问到,于是干脆回答道:“过去国民党是我一手搞的,过去的党是败的,败了就败了,败的将领们说不出的勇敢, 那有什么好谈的呢? ”

有人问他是否还准备回台湾,回**,他的回答非常坚决:我不想回台湾,更不想回**。 他说他想在美国度过生命的最后几年。

1961年2月中旬,陈立夫接到台湾蒋介石发来的电报,告诉他“遵翁病危,希望立即回国”,这让他百感交集。

他以为10年前,出于政治原因,离开80岁的父亲,毫不犹豫地去外国,是无情的; 后来,哥哥陈国富病逝,他忍着悲痛没有回台,也是不友善; 这一次,我父亲病危,如果不回台湾,就会被千百人指指点点。

作为崇尚中华文化和传统道德,把忠孝二字挂在嘴边的陈立夫,没有理由不回台湾看望父亲。 于是,他卖掉了农场里的上千只莱恒鸡,回到了台湾。

2月24日下午3点20分,陈立夫和妻子孙璐清在细雨中飞往台北机场,1000多人在机场等候迎接。

陈立夫对此深有感触,他在机场发表书面声明,说明自己回台纯粹是为了探望生病的父亲陈七夜,不久将返回美国。

说陈立夫心中的政治之火已经彻底熄灭,几十年的政治生涯给他留下的烙印是深刻的,他去美国时只是想避风头,后来却看到陈诚和蒋经国的根基越来越稳固,也是与事实不符的。 而他卷土重来的念头也渐渐打消了。

这一次他有机会回到台湾,探望父亲的病是主要的事情,但他也想顺便观望**岛**,试探一下蒋介石对他的态度。 如果台湾能容忍他,他想尽快结束这种在海外自生自灭的孤独生活。

翌日上午9时,陈立夫到**官邸拜见蒋介石。 此时,他一心想扶着江景国登上皇位,躺在榻边,怎么可能让别人睡个好觉,怎么可能让陈立夫回来?

所以,蒋介石见到陈立夫后,露出不冷不热的神色,只是问了他在美国的情况,并告诉他陈启美的妻子姚文英在国立台湾大学生病,以及陈国富去世的后果。

除了蒋介石态度冷淡外,台湾报纸也很少报道陈立夫回台一事。 当然,这并不是要怪新闻界,报纸宣传的语气反映了蒋介石对陈立夫的态度。

蒋介石不欢迎陈立夫,报纸怎么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呢? 陈立夫对台湾发生的事情非常气馁,在处理完父亲后,他决心离开台湾。

陈立夫回到台湾后,主要是为了等待病重的父亲。 他一下飞机,就“去了病床,还有20天看不到睫毛的那个”。 然而,陈七夜年纪很大,虽然已经得到了名医的诊断和治疗,但最终还是死了。

陈立夫办完葬礼后,悄悄回到了美国。 这一次,他在台湾一共呆了42天。 临走前,他考虑到以后不可能回台湾了,于是特意参观了日月潭和高雄港,再次领略了台湾金银岛的壮丽景色。

相似文章

    国民党陈氏兄弟是政治间谍(45岁)。

    陈立夫插手三团失败后,一心一意地办好中央统一局,虽然不是中央统一局的局长,但局里的整个团队都是他过去 总部的一群人。于是,他暗中操纵,指挥这群CC间谍,进行了不少 反人民的事迹。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形成的。然而,蒋介石并没有真正放弃 政策。随着抗日战争僵局阶段的到来,以中国为首的人民抗...

    国民党的陈氏兄弟(41岁)战火中的教育改革

    陈立夫就任教育部部长后不久,有一天,他无意中翻阅了国际联盟调查组在调查中日冲突后撰写的 报告 其中有关于教育的内容。报道称,调查组考察了多所中国大学,发现中国大学 受外国教育影响很大 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外籍华人进行的,所引用的材料和实例大多来自国外。此外,该大学的历史 政治和经济学课程似乎是为研究西...

    国民党陈氏兄弟,他们的人民和他们的事务(42),侍从室的第三位

    陈国富和陈立夫虽然掌握着国民党的党务,但他们不在国民党内,无权处置一切,凡是重大事务都要提请蒋介石批准。而在蒋介石和二陈之间,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 商会。所有提交给蒋介石的报告和公文必须先送交蒋介石,然后由蒋介石按优先顺序转交蒋介石,有些文件可以自己处理。这是一个很小的身体,但它的地位非常高。二辰...

    国民党的陈氏兄弟是自己的人民和他们的事务(48)党办的生意

    陈国富掌管中国农民银行后,开始以自己的金融优势在工商界展开竞争,采取收 投 买股份等多种手段,夺取了一家又一家被CC派控制的工商企业,更被称为 党办企业 所谓 党办事业 是以国民党活动的一切经费过去都可以列入预算,由国库支出为借口,但是在 宪法 颁布后,这笔经费就要取消,为了保证将来有 党所有 的经...

    国民党的陈氏兄弟(34岁)整顿了民风,发展了经济

    江苏风云 陈国富的治理与时代的变迁。陈国富,一个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在江苏的治理中,他不仅在整治官员方面有所作为,而且在改变民俗风俗 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表现出了杰出的领导才能。同时,他认为,控制民俗风俗也很重要,因为只有社会风气的变化才能真正反映一个省的精神面貌,而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一个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