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培育新品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7日,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新时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 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4年1月3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导向,实践中形成了新的质量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新质生产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独立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新品质的基本含义。
新质量生产力的概念是习总书记在东北视察时提出的。 新的质的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新质量”,是指新质量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所产生的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先进生产力。 新的质性生产力不同于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科学生产力”的概念,它不强调单一的生产要素,而是强调“新”生产要素对旧生产要素的全面超越。
总的说来,新的质量生产率诞生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材料、劳动对象及其最优组合的飞跃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为核心标志。 新素质生产力的基础是创新,核心是高质量,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品质生产力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可持续性。
新品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新的优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一个概念,是社会生产力不断积累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产生新的优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共同推动的结果,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技术革命性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新技术中的新技术是超越传统模仿和渐进式科技创新,突破前瞻性和颠覆性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先进品质,涵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5G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和未来技术。 一旦蕴含在新型优质生产力中的突破性技术出现,将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涌现,助力传统产业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效率产业攀升,增强区域产业韧性和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新的质量生产力包含着新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双重身份融入生产中,超越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基本属性和价值创造能力,形成了新的发展动力。 新生产要素在产业发展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和消费两大环节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在创新应用后进一步转化为新知识,在“数据+算力+算法”的加持下,持续产生与用户的互动反馈, 不断优化研发设计,满足用户个性化、体验化需求,更好地实现研发创新迭代。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出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主要支撑。 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务创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得以成长,并不断吸收和整合新技术、新元素,形成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先进完整的产业链,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产业价值链和国际分工。 同时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前瞻性的未来产业来说,一旦跨过爆发式增长的拐点,先安装商将获得巨额“创新租金”,继续占据先发优势,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培育新品质生产力切实路径,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正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上不再突出,作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的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已不可持续。 作为生产力能量水平的飞跃,新质量生产力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全力推动和加快发展。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关键核心技术是新质量生产力的核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前瞻性、颠覆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足,亟需统筹部署,系统解决重点问题。 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大事的制度优势,继续开展关键技术定期鉴定,着眼于未来科技发展新趋势,形成创新联合体,加快推进弱短领域科技攻关。 要关注产业链长度企业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创新中的“主力军”和“领军者”作用,带动各类业务实体,协同解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造优势互补、开放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
促进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整合和渗透。 新质量生产率新要素不仅包括传统生产要素的“质量升级”,还包括数字经济时代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新生产要素的嵌入和融合。 有别于遵循规模报酬不变规律的传统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以劳动材料和劳动对象的双重身份融入生产中,具有依赖性乘法和密集替代性,超越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基本属性和价值创造能力,成为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现阶段,要加快完善数据要素与资本、劳动力、技术、产业环境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联动和深度融合机制,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各要素的数字化再造和转化,优化要素间的组合结构和匹配效率。 借助“云计算+算力+数据”模式,搭建数据要素桥梁,整合构建产业链互联的全方位创新链和生态网络体系,推动数据要素在生产活动和价值创造中的价值化进程,实现产业链各主要环节的知识溢出共享, 为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素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下一阶段,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全球竞争力。 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产业特色鲜明,领先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
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 日前召开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要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 “未来产业以原创科技为主导,具有前沿交叉性、颠覆性等特点,能够引领新需求,激发新动能,满足新品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从全球视野看,世界经济强国相继出台并实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投资规划,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创新未来产业孵化,积极谋求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下一阶段,要大力支持现有行业龙头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依托创新技术和数字化平台形成开放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未来制造业、未来制造业等一批引领世界的未来产业集群。 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
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工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 任何一个传统产业一旦被科技赋能,就有可能升级产业链,转型为现代产业。 要把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基础,积极引导传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装备投入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实现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 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使能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各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把一批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做优做强,为培育和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吴德金,福建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