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点:
原因之谜:宽松货币和低通胀之间的分歧。 2023年以来,M2持续高位增长,而CPI PPI持续下滑,宽松货币和低通胀的奥秘是当前市场最关注和困惑的问题
1)金融端:虽然货币广,但居民消费少,企业投资少,财政积累多,资金“不转移”,导致实际货币流通不足;2)通胀:主要是由于国内外需求低迷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引发了本轮内生低通胀;
破局之道:关键是供需同步。 1)国内回顾:要打破局面,要放宽货币+扩大金融基础,稳住房地产+推进改革,A股的转折点多出现在金融改革、房地产改革等大动作前后;2)日本回顾:**经济“三支箭”(宽松货币+财政扩张+结构性改革)助推通胀**反弹和**触底**;3)突破组合:本轮内生低通胀是由有效需求疲软、产能过剩、房地产低迷、出口受阻造成的,需要货币宽松+财政扩张+稳房地产+推进改革的政策组合。
布局机会:高分红和消费,技术增长接力。 1)历史趋势:**先调整后触底,高红利备受关注,消费与增长依次解读,前期强制消费优势,消费与科技增长可接力;2)布局机会:随着政策的逐步发展和本轮通胀拐点的临近,建议关注三条腿的策略,把握高红利、消费和科技的增长机会。
关键要点:
新的ESG法规将有效促进信息披露标准的形成,ESG治理和投资或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2024.2.8上海、深圳、华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自律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进一步明确了ESG报告的披露要求和披露框架。 ESG现状:ESG信息量化程度低,产品丰富度有限。 中国最早的ESG政策可以追溯到2003年,以自愿披露为主体,2008年以来,逐渐进入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的阶段。 但与国际ESG相比,中国大陆缺乏统一的ESG标准指引,量化程度和披露率较低,2022年共有1,714家A股公司发布独立ESG报告(披露率为33)。8%),其中仅披露碳排放数据583家(披露率为11%)。5%);中国ESG主要由监管机构引导,ESG投资主要围绕绿色普惠金融(绿色信贷)展开,而国际市场则以国际市场为主导,形成以资产管理为主流的ESG投资和交易生态。
ESG披露:采用强制披露+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 《指引》进一步明确了ESG报告的披露要求:披露主体采取强制披露+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 从披露时间来看,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ESG报告应与年报同步披露,并设置了两年的过渡期,正式监管要求是在2026年4月30日前发布2025年ESG报告。 ESG议题:披露框架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特色国情。 《指引》中ESG信息披露的框架与ISSB的四大支柱体系相一致,重要性原则采用双重重要性,与GRI标准接轨,指标设计符合中国特色国情。
ESG影响:国内ESG治理和投资或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中国ESG报告呈现“披露不均+形式多样”的特点,2022年披露的公司大多集中在1000亿元的**(市值)上,披露率为977%),中央国有企业(披露率59%)。7%),包括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形式。以香港联交所为例,《2019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生效后,2022年企业披露率上升至95%,其中恒指成份股100%披露碳排放数据; 此外,中国的ESG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在全球ESG**管理规模中占比不到2%,只有140家机构加入联合国PRI。
关键要点:
事件:2024年2月18日至19日,中国证监会召开系列座谈会,听取各方关于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释放监管强力信号,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在本系列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建议严格控制IPO准入,对上市公司全过程进行监管,坚决清理不合格上市公司,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投资收益”。 此外,会议强调,证监会将全面严格督促管理,切实改进作风,加强执行力建设,推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发生重大转变,进一步释放强力监管信号。
IPO全程放缓,上市稀缺溢价凸显。 自2023年8月中国证监会表示将收紧IPO步伐,充分发挥逆周期调整机制以来,IPO市场进入慢车道。 截至2024年2月20日,沪深两地IPO市场已连续5个月无新约受理,审核注册步伐也明显放缓,自2023年10月以来,上海平均每月仅召开6次会议6,较2023年1月至9月的月均值257家下降了74%; 同期,月度注册企业平均数为6家4、同比下降71%。 截至2024年2月20日,目前共有685个IPO项目在评审中,共计募集资金7194亿元。 其中,沪深两地共有559个IPO排队项目,较2023年1月底减少约30%,为2023年以来最低点。 发行端也呈现明显收紧趋势。 自 2023 年 10 月以来,随着 IPO 步伐放缓,新股表现良好,平均首日增加 129 只5%,在此期间只有1只新股略有下跌。 结合目前新股发行速度和监管形势强劲,预计后续新股发行速度将保持目前的低速,甚至可能进一步减速,假设每周发行2-4只,中性预期全年发行135家公司,预计募集资金1895亿元, 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40%
结合IPO排队项目的数量和进度,中性预计科创板、创业板和主板分别将有35家、50家和50家公司上市。 考虑到新股发行速度放缓会带来一定的稀缺性溢价,而历史数据显示,新股上市增幅与新股发行数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加上2024年以来新股上市首日加权平均涨幅约为72%(初始募集资金总额), 我们假设在中性情景下,科创板、创业板和主板的首日涨幅分别为 %。综上所述,在发行定价体系没有大调整的前提下,我们预计2024年,沪深A**领域100%入围新品及非优惠对象收益率100%为:2亿元产品33%、5亿元产品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