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北京的那些传统节日,上次我们说的是清明节和端午节,然后是中秋节。
8月15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月饼节”,老京人也戏称它为“兔节”。 老北京的中秋节有拜月(或拜月神娘娘、拜“太阴星君”)、赏月、遛月、挂灯、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喝桂花酒等民俗。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神”的崇拜。 在旧北京,有天、地、日、月五坛,舍记、明家靖九年(1530年)在福外外修建了月坛(又称月坛),由月坛、衣宫、神厨等建筑组成,是明清两朝皇帝向夜神和天上星辰祈祷的地方。 自明清以来,北京的政要文人学者们,在中秋节当晚,也纷纷到西直门外的长河、东边门外的二门,登上岸边的酒楼和茶馆,或去什刹海的亭子、宫殿、陶然阁, 天宁寺等著名寺院在窗前赏月、品茶美酒、吟诗填词、谈风情、夜里归来。
院子里的人也坐在皎洁的月光下,在院子里拜月,赏月吃团圆饭,吃着象征团圆和美丽的月饼,分享团圆蒸糕。 俗话说“男人不拜月,女人不祭祀炉子”,所以院子里拜着“月神娘娘”由家庭主妇主持祭祀,祈求全家幸福、生儿育女、团聚、满月之夜吉祥。在北京的旧日,中秋节的民间拜月是向月宫供奉纸马和“免费儿童”。 因为传说月宫里有一只玉兔陪着嫦娥,为她做药,所以在8月15日中秋节期间,一定要献上“兔爷”,孩子们也要献上“兔爷”来取乐。 “兔子领主”是一尊泥兔神坐像。
中秋节过后,是重阳节中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重九节期间,老北京人经常通过爬高、戴山茱萸、赏菊花、喝菊花酒、放风筝、吃花糕、吃烧烤、涮涮羊肉、诵诗祈福康长寿等方式度过这个节日。
明清时期,重阳登上皇位,农历九月初九,皇帝会亲自到万穗山(即荆山)登山拜佛,祈求长寿平安,欣赏京城的风光; 皇后和妃嫔们爬上紫禁城御花园中的独秀山,一睹为快。 在百姓中,政要、文人、学者或攀自家园林中的假山亭,或攀登古都内外的山峰,一睹山景和京城风光。 当时主要是西山、香山、五塔寺八大地方。
吃花糕是老北京流行的凤凰习俗,元代也有人“拿面当糕,送给重九节”。 明朝沿袭了这一习俗,重阳“用面条做饼,大如盘子,铺上两三层大枣”。 有些女人欢迎回来,一起吃饭”。 清朝乾隆年间,除了这种“蒸面团果”外,还有一种“江米、黄米捣碎”的花糕,两者都“切五色旗为旗”,在市场上。 同时,饺子店也开始销售“油、糖、果、烤箱(即烘烤)”的花糕,即糕点式花糕。
晚清时期,“花糕有两种:一种是用糖和面条做的,中间是精美的水果,两层和三层是不同的,这就是花糕的美:一种是蒸糕上的星星,用枣子和栗子装饰,这是蛋糕的第二种。 第一种是糕点式的花蛋糕,至今仍有售。 至于第二种馒头,已经淡出了北京人的生活中。 老北京还有个习俗,九月初九,迎女儿回娘家,拿一块蛋糕放在女儿额头上,边建边祝福女儿:“愿孩子万事俱备。 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女儿节”。
北京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学习摘录——一年中的季节习俗(中秋节和重阳节)。 入侵和删除。
*来自网络。
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