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千冷容易除去,湿一难去。 近期天气阴雨多雪,空气湿度高,容易出现身体嗜睡、乏力、乏力、饮食减少、腹胀、大便稀少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呢? 有哪些方法可以摆脱潮湿? 请听攀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中医师王毅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湿”是自然界中风、寒、热、湿、干、火的“六恶”之一。 湿邪所致的疾病,具有浑浊重、粘稠、易伤阳气等特点,病程挥之不去,难以治愈。 湿气一般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中医一般将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界湿气多是由外界湿气侵入人体引起的,如潮湿的气候、涉水雨灌、潮湿的居所等,即外界湿气。 内湿是指湿气从体内生长出来,多为脾健康丧失、肺流失、肾变暖,导致湿气积聚,即所谓“脾虚产生湿气,湿气在内止”。
湿气的产生多是由外界潮湿环境和饮食不当引起的,可根据以下典型症状来检查湿气的存在。
1.我总觉得自己的身体油腻不清爽,需要经常洗脸洗头,脸上和头上反复长痘痘。
2.我经常感到疲倦,睡了又休息后也缓解不了,甚至越睡越困。
3.大便异常,部分表现为腹泻、未成形、粘在马桶上、排便后有大便不干净的感觉; 其他患者则表现为便秘。
4.当我醒来时,我的头昏昏沉沉的,好像我戴着沉重的头盔。
5.感觉口粘舌,伴有口臭。
6.腹部柔软不坚硬,严重时面部或全身肿胀。
7.舌缘有明显的齿痕,舌苔很厚,透过舌苔看不出舌的颜色。
避免外部潮湿
最好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接触潮湿,减少雨天的户外活动,避免在雨中涉水。 室内除湿可以在除湿机、干燥剂和空调的帮助下完成; 不要直接睡在地板上,地板潮湿,容易侵入身体,引起四肢酸痛; 洗完澡后,应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避免外界受潮; 不要穿广告amp 和不通风的衣服,以免外部湿气侵入身体。
运动祛湿
俗话说,胖子是湿的,胖子大多不爱运动。 雨季和潮湿的季节不像运动。 体内积聚的水分越多,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湿气困住脾脏,引发一系列疾病。 适当的运动,如跑步、散步、球类运动、瑜伽、太极拳等,可以帮助促进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加速体内水分的排泄。
吃喝以摆脱潮湿
当体内湿气较重时,也可以选择一些药材来强脾化湿。
1.党参黄芪大麦粥: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大麦60克,炸扁豆15克,红枣2个,米饭100克。 首先,将大麦和扁豆炒至微黄,去掉红枣核,将黄芪和党参用水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水炒汁; 药汁煮好后,除去残渣,将炒好的大麦、炸扁豆、红枣肉、米饭放入药液中煮沸,然后用文火炖煮成粥。
功效:养体活气,健脾祛湿。 特别适合那些在春季潮湿的天气里疲惫不堪、大便稀疏的人。
2.橘皮薏苡仁汤:橘皮10g,薏苡仁50g,糖适量。 将橘皮和薏苡仁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沸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 除去炉渣,提取汁液,加入适量的糖调味。
功效:薏苡仁具有健脾湿、利尿消肿、清热排脓功效,是除湿除热良药。 陈皮具有健脾调气的作用,可增加食欲,促进消化,缓解气滞呕吐。 此汤适合夏季潮湿无聊、食欲不振、脾胃失调、消化不良、腹胀、呕吐腹泻等人士食用。
3、山药扁豆排骨汤:淮山15克、种子15克、炒大麦15克、炸扁豆15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排骨200克。 先将怀山浸泡在水中,将扁豆和大麦放入锅中炒至微黄,将带血迹的排骨洗净并切碎,将种子、黄芪和苍术用清水洗净,将所有食材放入汤锅中,用中火煮15 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止疲劳。 特别适合脾虚湿气、精力不足的人。
4、大麦红豆汤:大麦30 50克,红小豆30 50克,冰糖少量。 将大麦和红豆用水洗净,放入汤锅中,煮沸一个小时,用冰糖调味。
功效:健脾、润湿,特别适合想长时间发热的人。
穴位祛湿
除了远离潮湿环境,不吃油腻有营养的食物外,还可以按以下穴位来祛湿。
1.凤龙洞。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端上方 8 英寸,距胫骨前缘两个横指。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关节轻敲穴位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搓穴位约5分钟。
功效:调节脾胃气,祛湿化痰。
2.祖三里穴位。
位置:位于小腿上,外膝眼下方 3 英寸,距胫骨前缘 1 指。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搓穴位5至8分钟,若有酸痛感,效果好。
功效:调节脾胃,祛风祛湿,养体兴气,强身驱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3.肚脐中段穴位。
位置:在上腹部,在前中线上,肚脐上方 4 英寸。
按摩方法:将指尖或掌根涂抹在穴位上,顺时针揉捏2至5分钟。
功效:健胃健脾,化风健气。
4.银陵泉洞。
位置: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与杨凌泉穴相对。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搓穴位5至8分钟,若有酸痛感,效果好。
按摩效果:阴陵泉是脚阴脾经的穴位,具有健脾、活气化湿、改善三焦、消肿止水的作用。
此外,中医有句谚语“中药洗脚,可祛湿”。 如果你的身体一直处于湿冷的状态,不妨每晚睡前泡脚,让温水浸泡你的脚,浸泡到微微出汗。 用汗水打湿,达到湿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