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文静(中文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青年记者》,2024年第23期。
与简单的反驳相比,事实核查新闻带来了更高的对纠正方法质量的感知,也带来了更高的社交意愿。 事实核查新闻的有效性不受受众预先存在的阴谋论心态的影响,也不反映人口统计学差异。
研究起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信息获取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导致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加速了虚假信息、假新闻的传播,假新闻在社交平台的传播速度和范围甚至超过了真实新闻[1]。 专业新闻,无论是作为重建受众对专业新闻信任的回应,还是作为面对趋同趋势的创新尝试,都开展了各种形式和类型的事实核查实践。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事实核查已成为新闻业应对数字化挑战的重要一步[2]。
事实核查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以系统的方式评估公众人物和机构提出的主张或主张的有效性[3]。 事实核查最早出现在美国媒体上,用于检查政治家和精英的公开声明,由于其验证过程的透明度和开放性,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社会、经济、科学和健康相关问题[4]。 事实核查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实践,已被美国新闻业所接受,事实核查机构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5]。
在中国,事实核查可能早已处于起步阶段,与专业机构进行的事实核查实践相比,辟谣是一种更常见的纠正虚假信息的形式。 互联网信息辟谣主要由商业机构和实体开展,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设立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科普中国——科学辟谣、腾讯“真相”等互联网商业平台开展的事实核查实践。 此外,专业**也尝试开展事实核查实践,例如澎湃新闻的全球实时验证平台“明查”。 除了事实核查主体的多样性外,事实核查的方法还呈现出多种特点。 常见的核查方式有专家辟谣、专业记者完成的背景信息核实、叙述逻辑核实、自动核实等。
除了这些热潮之外,事实核查作为对虚假信息传播的事后纠正措施,一直没有效果。 一些研究发现,事实核查可有效减少与虚假信息相关的信念和态度[6],而另一些研究则没有发现显著的纠正效果[7],一些研究甚至发现了适得其反的效应,即事实核查强化了人们对虚假信息态度的信念[8]。 此外,阴谋论心态是个人层面的认知因素,也会影响事实核查的有效性[9]。 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往往呈现出夸大或夸大的阴谋论,国外对疫苗相关虚假信息的研究表明,对疫苗功效持怀疑态度的个体对**和其他社会组织更不信任[10]。
研究问题。 现有的研究在衡量事实核查的有效性时,更多地关注与虚假信息相关的信念或态度变化。 诚然,态度和信念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从提高事实核查质量和推广事实核查新闻的角度来看,更应该关注以下两个绩效指标:一是受众感知的纠正方式的质量,二是受众的社交意愿。
需要比较来衡量事实核查新闻的有效性。 在现有的研究中,有的采用事前事后实验设计,即阅读“虚假信息+纠正信息”,然后比较受众对错误信息纠正前后的态度; 也有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设计,但对照组只读取虚假信息[11]。 当事实核查新闻尚未出现时,比较常用的纠正方式是辟谣或干脆辟谣,主要通过**、企事业单位或当局**发出虚假信息就是虚假信息的通知,以达到辟谣的效果。 事实核查新闻一般由专业事实核查人员完成,他们通过预先建立的事实核查程序对来源、内容、渠道等方面进行交叉核对和核实,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既定程序对有争议的事实进行裁决,给出核实结论,判断声明的真实性[12]。 基于这两种常见的矫正形式,本研究提出了第一个研究问题:
RQ1:对于观众来说,哪一种简单的反驳或事实核查会导致对纠正方法质量的更高感知和更强的意愿?
在衡量事实核查新闻的有效性时,受众的认知特征,如受众现有的观点和态度、认知需求、媒体素养等[13][14]。 其中,个人现有的阴谋论心态也需要考虑在内。 阴谋论是指有权力的行为者正在密谋影响重大社会和政治事件的假设[15]。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虚假信息往往使用阴谋论来解释重要事件,而接触阴谋论式虚假信息的新闻受众会发展出阴谋论心态,降低对**、机构和**的信任[16]。 基于阴谋论心态对虚假信息接受和社会信任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第二个研究问题:
RQ2:对于受众来说,个人层面的阴谋论心态如何影响他们对事实核查新闻质量的看法以及他们这样做的意愿?
方法和过程。
a) 实验刺激材料。
为了回答上述两个研究问题,本研究使用了 2 种(纠正方法:事实核查与.简单反驳)2(阴谋论心态:高与阴谋论。低) 2 (主题:疫苗与疫苗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本研究使用了两个常见的虚假信息主题。
对两个主题的虚假信息的选择是指事实核查平台上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17][18],并采用小样本(n=108)的预测试,以确保两个主题的虚假信息的可信度没有差异。
更正是通过重写文本来完成的。 在简单反驳的情况下,纠正信息仅指出虚假信息是错误的; 在事实核查的背景下,纠正信息简要描述了事实核查的过程,核实虚假信息,最后指出虚假信息是虚假的。 为了确保纠正措施成功,要求参与者在阅读纠正信息后回答他们刚刚阅读的纠正方法,并排除不正确或“不确定”的答案。
阴谋论心态,在测量了参与者现有的阴谋论心态后,根据中位数分为高和低两组。 测量主要通过阴谋论心态量表[19]进行。 该量表共有 9 个项目,在七级李克特量表上完成,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Cronbach's = 0.)。87)。
2)实验过程。
该实验通过问卷系统完成。 在阅读知情同意书后,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 在实验开始之前,参与者首先被要求回答他们对虚假信息(防晒疫苗)主题的预先存在的态度,然后浏览三页:第 1 页显示虚假信息,第 2 页显示不相关信息,第 3 页显示纠正信息(通过事实核查进行简单反驳)。 参观结束后,参与者继续回答有关纠正方式的感知质量、纠正信息的意愿**、阴谋论心态以及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问题。 最后,共收到有效样本519个。
c) 测量。现有态度。 参与者对虚假信息主题的预先存在的态度是通过七点李克特量表上的三个项目来衡量的,包括疫苗是否有用、有益和有益,这在探索性研究中不太可靠但可以接受(Cronbach's = 0.)。69)。
感知纠正质量。 参与者主观感知的校正信息的质量由李克特七分制的 5 个项目来衡量,包括阅读的校正信息中提到的检查是否高质量、有用、有效、令人信服和良好,具有良好的可靠性(Cronbach's = 0.)。95)。
*将。 实验参与者的意愿通过7点李克特量表评分的4个项目来衡量,包括社交平台上的公共和私人(一对一)两个维度,4个问题的可靠性良好(cronbach's = 0.)。94)。
发现: 为了回答研究问题,使用了协方差的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该主题没有直接影响对校正质量的感知,f(1,510)=019,p= 0.66;它也不影响 **,f(1,510)=1 的意愿。17,p= 0.98;现有态度被用作协变量,以显着影响对校正质量的感知,f(1,510)=1359,p< 0.001;它还显着影响 ** 意愿,f(1,510)=1251,p< 0.001。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不会影响结果变量。 最终分析模型以矫正风格和阴谋论心态为自变量,感知矫正质量和**意愿为因变量,以现有态度为协变量,采用SPSS26进行分析。
第一个研究问题是关于矫正风格对感知质量和矫正意愿的影响。 结果显示,阅读事实核查新闻的参与者具有感知到的纠正质量(m = 5)。55,sd= 0.85),这比阅读简单的反驳(m=3..)88,sd= 1.50),f(1,514)=252.88,p< 0.001;阅读事实核查新闻的参与者的意愿 (m=4..)84,sd= 1.40),也高于阅读简单的反驳(m=3)。85,sd= 1.61),f(1,514)=58.55,p< 0.001。
第二个研究问题是关于阴谋论心态对事实核查有效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阴谋论心态不影响被试对不同校正方法的校正质量的感知,f(1,514)=013,p= 0.72;它也不会影响参与者纠正不同方式的意愿,f(1,514)=0。46,p= 0.50。
讨论。 在国外,尽管事实核查旨在提供公开、公正和透明的核查过程,但其作为公正法官的角色往往是两极分化的,因为核查的对象往往是政治家的言行[20]。 在中国,事实核查新闻通常针对与健康、科学、保健和食品安全有关的假新闻或虚假信息,虽然这些话题比政治话题更有可能得出更明确的结论,但事实核查的效果如何?
结果表明,与简单的反驳相比,事实核查新闻可以导致对纠正质量的更高感知和更强的纠正意愿。 这个结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受众对事实核查新闻质量的评价明显高于简单的反驳,这一结论肯定了事实核查新闻的质量。 在中国,官员、机构或平台对谣言的简单辟谣虽然更为常见,但其特点是对结果进行识别,而不是进行详细的核实过程[21]。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与通常的简单辟谣相比,受众更有可能认识到事实核查新闻强调核实过程的尝试,这也肯定了事实核查作为一种新新闻类型的创新。 对于专业记者来说,在未来的事实核查实践中,要加强对事实的尊重和证据与逻辑的重要性,持续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事实核查新闻。 其次,受众阅读经过事实核查的新闻的意愿明显高于简单的反驳。 更多意味着更广泛的受众能够获得经过事实核查的新闻,并且考虑到虚假信息和事实核查新闻的渠道主要是社会**,那么这一结果也对事实核查新闻的传播和推广产生了影响。
在矫正效果的个体差异方面,国外一些meta分析得出结论,事实核查可以对受众的政治信仰和态度产生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会被个人现有的态度、知识和观点所削弱[22]。 具体来说,一些研究表明,阴谋论心态会导致个人偏爱阴谋论作为对重要社会事件和现象的解释,它还可能加深个人对**、机构和官员**的不信任。 然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受众现有的阴谋论心态并不影响他们对事实核查质量的评价和跟进意愿。 这一结果也说明了事实核查新闻作为纠正虚假信息的一种手段的普遍性。 无论是在纠正对质量的看法还是在意愿方面,事实核查的效果都可以突破个体差异,并可以推广到尽可能广泛的新闻受众。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总项目“社交平台虚假信息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批准号:21BXW065)的中期成果。
参考资料: 1] Vosoughi S, Roy D, Aral S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j].science,2018, 359(6380):1146-1151.
2][21]闫文杰,刘玉思,周瑞明.事实核查:专业新闻制作人的创新实践——批判性实验的意义[J].新闻记者, 2023(02): 46-59
3][22] walter n, cohen j, holbert r l, et al. fact-checking:a meta-analysis of what works and for whom[j].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020,37(3): 350-375.
4][5]gr**es l, nyhan b, reifler j. understanding innovations in journalistic practice: a field experiment examining motivations for fact-checking[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6, 66(1): 102-138.
6]fridkin k, kenney p j, wintersieck a. liar, liar, pants on fire: how fact-checking influences citizens’ reactions to negative advertising[j].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015, 32(1): 127-151.
7][9]jolley d, douglas k m. the effects of anti-vaccine conspiracy theories on vaccination intentions[j]. plos one, 2014, 9(2): e89177.
8]nyhan b, reifler j. when corrections fail: the persistence of political misperceptions[j]. political beh**ior, 2010, 32(2): 303-330.
10]larson h j, jarrett c, eckersberger e, et al. understanding vaccine hesitancy around vaccines and vaccination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2007-2012[j]. vaccine, 2014, 32(19): 2150-2159.
11]walter n, tukachinsky r.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continued influence of misinformation in the face of correction: how powerful is it, why does it happen, and how to stop it?[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20, 47(2): 155-177.
12]gr**es l. deciding what's true: the rise of political fact-checking in american journalism[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6.
13]pennycook g, epstein z, mosleh m, et al. shifting attention to accuracy can reduce misinformation online[j]. nature, 2021, 592(7855): 590-595.
[14]马德勇.“匹配效应”:政治谣言的心理与思想根源[J].政治科学研究,2018(05):54-66+126
15]douglas k m, uscinski j e, sutton r m, et al. understanding conspiracy theories[j]. political psychology, 2019, 40(s1): 3-35.
16]刘玉思,闫文杰,周瑞明.让事实核查更受欢迎? 利用大众报道和亲民话语纠正阴谋论的多重后果[J].全球媒体学报,2023,10(03):170-190
17]health feedback. vaccines do not cause neurological damage, aluminum levels in vaccines are safe[eb/ol]. 2020-03-24)[2023-07-01].
18]health feedback. current evidence doesn’t indicate that sunscreen ingredients increase the risk of cancer; it shows that unprotected sun exposure does[eb/ol].(2022-04-09)[2023-07-01].
19]imhoff r, bruder m. speaking (un-) truth to power: conspiracy mentality as a generalised political attitude[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4,28(1): 25-43.
20]marietta m, barker d c, bowser t. fact-checking polarized politics: does the fact-check industry provide consistent guidance on disputed realities?[c]//the forum. de gruyter, 2015, 13(4): 577-596.
23]zhang j, featherstone j d, calabrese c, et al. effects of fact-checking social media vaccine misinformation on attitudes toward vaccines[j]. preventive medicine,2021,145: 106408.
本文引用引文格式:
潘文静. 事实核查为何“出圈”——**实验研究的启示[J].青年记者, 2023(2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