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面向长安街,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其图形被纳入国徽。
天安门广场原为明清皇城正门,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始建于1420年,原名“承天门”,意为“继承天地,听天命”。 当时的城天门远没有今天的安门那么富丽堂皇,只是一座三层高的木牌坊,牌坊中间挂着“城天门”的牌匾。 这座牌坊在1451年被大火烧毁,1465年重建,在明末的战争中被毁,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才成为今天的风格,并改名为“天安门”。 在康熙年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国家严重腐败和衰弱。 由于战争和年久失修,天安门广场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已不再辉煌,其内部遭到严重破坏和变形,直到1969年才像凤凰一样重生。 我们现在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的天安门塔是1969年重建的。 天安门广场的总高度为347米,底部是白色大理石须弥座,座上是10多米高的红色墩台,每个重达43公斤的大砖块。 码头平台上的城塔正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以“九、五”为数,是以皇帝为尊称的“九、五”,是至高无上的寓意。
1968年3月初,为确保当年五一劳动节天安门塔建设的安全,北京市专门调动14名技术干部和老工人组成视察组,对天安门塔进行了近半个月的全面体检。 检查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中殿的金柱中,一根中心腐烂,另一根中心空了一半以上,承受最大屋顶荷载的八根五根横梁中有六根被折断了。 此外,其他变形和衰变比比皆是。
北京市政府迅速将考察报告和十几张城市塔楼现场照片发到了**。 几位负责人在看到材料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意重建,并在报告的三个方案中选择了第三个方案,即彻底拆除现有的门楼和红墙基座,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旧址。
天安门大厦结构复杂,工艺极其困难。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组成了由总参谋部、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塔重建领导小组”,并指定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为主要建设单位。 同时,考虑到天安门广场的特殊象征意义,在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拆迁重建的消息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猜测,决定“秘密重建”。
所有参与重建的人都把重建视为一项政治任务,保守秘密,甚至不告诉他们的家人。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不仅北京市民,就连附近中山公园、国家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都认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修缮。
新建筑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布局,而且还加固了9级抗震能力。 东西卷棚和城市平台加高,护墙变薄,更换标语牌,安装电梯,增设供电照明、供水供水、供热供暖、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 据统计,全国21个省市共有216个部门参与,施工高峰期就业人数超过2700人。 1970年五一劳动节过后,市民们突然看到了崭新辉煌的城塔,喜出望外,流连忘返。天安门广场是一座功能先进、设备现代化的全新建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之际,城墙因油漆剥落而大规模重新粉刷。 原来的旧灯笼换成了红灯笼,支撑框架的柱子也根据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 2021年3月,天安门楼被北京市文物管理局认定为北京市首批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
天安门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面貌。 它像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一样,尽管一路风雨飘摇,却从未放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