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魏建国、王强分子改变可以证实某些疾病的分类
这主要是指虽然状唾液瘤(SP)仍是一种良性肿瘤,与其他状肿瘤不同,但对这种疾病有了新的认识。 SP、内翻导管状瘤和导管内状瘤属于导管状瘤的同一类,是发生在唾液腺大排泄管的一组罕见疾病,主要发生在小唾液腺; 表 1 详细介绍了主要功能。
表1唾液导管状瘤特征的比较。
SP 类似于状脊髓空洞腺瘤。 患者一般年龄在50-60岁之间,但年龄分布较广,男性略有增加。 临床上,它通常表现为口腔的状病变,而不是黏膜下肿块。 在组织学上,SP的表面是外生性鳞状成分,基部有内生成分,状嗜酸性粒细胞导管上皮增生和周围基底层数量不等; 也可能有粘液细胞。
图3状唾液腺瘤。 (a)表面鳞状状增生,(b)基部为管状嗜酸性粒细胞导管成分,外围为基底层。
虽然文献表明所有类型的导管状瘤都很少见**,但 SP 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为 6-15%; 也有罕见的恶性转化报道。 SP的形态学和突变状态表明,一些导管内癌受累。 事实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 SP 都有 BRAF PV600E突变也支持将其归类为良性肿瘤,WHO第四版和第五版都认为该突变与其他类型的导管状瘤不同。
图4倒置状瘤,其中由非角化细胞或移行上皮组成的细胞巢倒置生长,周围有导管上皮,通常类似于窦性倒置状瘤。
分子改变可能有助于识别新疾病
微分泌腺癌是WHO第五版分类中包括的一种新疾病。 这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最近才被发现,通常为低级别恶性; 肿瘤多见于小唾液腺,患者年龄在30-50岁之间,女性略多。
微分泌性腺癌通常定义明确,但在显微镜下有轻度浸润。 形态为脐带状管状微囊肿,其中有粘液,背景为粘液样间质。 微胶囊腔内衬有单层矮立方细胞,具有稀疏的细胞质和单一形式的椭圆形细胞核。 也可能存在筛状生长区域,但一些具有此特征的病例实际上可能是另一种较新的物种,即微筛状腺癌。
微分泌腺癌通常是一种“过渡性”闰间表型; 换句话说,该组中的肿瘤主要表达 SOX-10 和 S100,而不是经典的肌上皮标志物。 然而,与许多其他肿瘤一样,微分泌腺癌的 p40 和 p63 表达不一致。
图5微分泌性腺癌。 (a)肿瘤呈脐带状、管状、微囊性,有粘液,囊肿腔内衬有形态单一的立方细胞,细胞质稀疏,细胞核椭圆形,粘液样间质背景; 免疫组化表达 SOX-10(b),p63 阳性,p40 阴性。
微分泌腺癌具有MEF2C::SS18融合,这实际上再次证实了这是一种新的肿瘤物种。 这种融合可以通过FISH和其他方法(例如NGS)检测; 相比之下,上述相关疾病的微小腺癌的特征是SS18::ZBTB7A融合。
微分泌性腺癌的鉴别诊断之一是分泌性腺癌。 两种肿瘤类型都有腔内粘液,微分泌腺癌也更常见于细胞外粘液样间质。 微分泌腺癌的管状微囊性结构较为均匀,内衬单层细胞,细胞质一般稀少。 另一方面,分泌癌具有更丰富的细胞质形态,不一致,并且具有液泡形状。 免疫组化方面,乳腺红蛋白微分泌性腺癌阴性,分泌性癌阳性。
还有一些罕见的微分泌腺癌亚型可以发生梭形细胞化生。 据认为,微分泌性腺癌也可以发生高级别转化,即表现为实性过度生长和出现典型的侵袭性标志物,如多形性和核**。 微分泌腺癌总体预后良好,但在高级别转化的情况下可局部浸润,文献报道了一例微分泌腺癌伴远处转移。
图6在微分泌腺癌中,梭形细胞改变很少见,插图显示FISH检测到SS18断裂探针,结果呈阳性。 在超微结构方面,病变细胞是分泌性的,具有显着的微绒毛、高尔基体和卵胞浆内液泡。
未完待续
以前的评论:分子时代病理学:唾液肿瘤的案例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