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对苏联三部文学艺术创作的解读(6)。
翟晓楠. 苏哲:比起我的父亲和哥哥,我们是自己的一家人
苏哲的生平和学识深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治和历史理论。 他的诗歌试图追随苏轼的脚步,他的风格朴实无华,他早期的诗歌如《夜朴牛口》表明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心。 苏哲也擅长书法,书法潇洒洒,工整有序。 可以说,苏哲在很多艺术门类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他的散文成就,可以与哥哥苏轼相提并论。 苏哲晚年进入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同时进一步丰富了诗歌题材,开辟了诗歌风格的新境界。 退休后到应川,苏哲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写出了《秋庄》等诗词,更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创作了《南赛竹》等表达个人生活情怀的作品,展现了悠闲和长久品味的特点。
除诗歌外,苏哲还写了《诗集》20卷、《春秋讲义集》12卷、《古史》60卷、《龙川简史》10卷、《龙川告别》8卷、《老子释义》2卷等,加上《孟子讲义》、《论语》、《历代论》等, 等等,涉及古典学、史学、朱子等研究,可以看出苏哲的学术成就比哥哥苏轼更丰富。
不被哥哥的光芒所掩盖的艺术成就
苏哲曾对自己说:“世人不骗我,明知我不如哥哥。 篇章散落在天下,坍塌的地是琼英。 一个家族令人敬畏,怎么能和其他人打架。 他承认自己的文学成就不如哥哥,这不是装谦虚或傲慢,但苏哲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品的独特性,因此他可以“敬畏自己的家庭”。
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全能的天才,苏轼的文艺成就确实高于苏哲,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两人作品的优劣。 龙生了九个儿子,每个儿子各有不同,两兄弟因为性格禀赋不同,创作了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苏轼的作品如江河大海,奔腾汹涌; 苏哲的诗如深山深谷,厚重内敛。
两位苏氏的文学成就,就像他们各自的生活一样,和谐而不同,却又充满精彩。
“静谧可口”和“干爽奶油”的诗歌风格。
很多人认为苏喆的文学成就不如哥哥苏轼,但苏轼自己却说“子佑的诗远不止我”(《忆子悠诗》),并说“子佑的文艺成就胜过仆人,世人不知道,却觉得不如他。 他是一个不愿被人知道的人,他的文字就像他的人一样,所以王洋无动于衷,有一种歌声和叹息声; 它的表演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回答张文谦)。
据南宋周必达记载,曾请陆游教诗,陆游劝他“哦苏黄门诗”(“巴苏子佑和刘公父省秀坐客诗”),即学习苏哲的诗。 苏哲的诗歌自然朴素,清新淡雅,这种风格与苏轼“干腻腻,似轻而美”(《论韩柳诗》)的赞叹境界是一致的。
简洁、直率、中性、平和的散文风格
与诗歌相比,苏哲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上。 苏哲的作文不追求非常规,而是注重稳定,他曾说:“子展的文祁是文本,但稳耳。 (栾诚的遗言)。
正是这种中和、平和的作风,使苏哲的散文独树一帜,他的散文结构严谨有序,构思公正公正,简洁流畅,语言简洁雅致,推理清晰透彻。 比如,宋西宁帝在位第二年(1069年),他大胆向朝廷提出建议,大力阐述“三冗”的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宋西宁帝九年(1076年),在担任祁州丞书时,出版了《祁州时事书》,列举了王安石实施的《青苗、免劳、保家、石义》等新法造成的危害。
因此,毛坤的《苏文文文钞票引文》云:“苏文文的官文(车辙)文字,其敏锐的思维不如父亲,英雄气概也不如哥哥,而是冷漠、轻松、稀疏,大的有一万字,小的有千字以上......自西汉以来,就没有调子了。 毛昆全面总结了苏哲散文的成就,肯定了苏哲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欣赏杰作
黄州快斋馆
河水从西陵流出,必须是平坦的。 它的流动是无节制的,肆无忌惮的,南边是湖南和元,北边是汉汉。它正在获得动力。 至于红色的悬崖,海浪浸泡和灌溉,类似于大海。 清河张军做梦,住在齐安,也就是他家的西南是亭子,为了看江的胜利,俞氏兄弟说“快”。
从亭子里看到的,南北一百里,东西是一座房子。 波涛汹涌,风云开合。 白天,小船在它前面出没,晚上,鱼龙在它下面咆哮,变化突然,令人震惊,久久不见踪影。 今天是几个座位,眼睛就够了。 西眺武昌山,山峦起伏,草木列阵,烟消日出,渔夫府可指数。 这就是为什么它“快”。 至于常州之岸,古城遗址,曹孟德和孙忠谋,周豫和鲁迅,以及其流风的废墟,足以称得上快而世俗。
从前,宋禹、景察的楚乡王在兰台宫中,忽然刮起了一阵风,王爷应得,道:“快,这风! 谁是寡妇和平民? 宋煜道:“这是王者威严有力的耳朵,大家可以分享! “玉石的话语充满了讽刺意味。 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区别,人们有他们不满足的变化。 楚王之所以高兴,百姓忧心忡忡,是百姓变了,风是什么? 如果一个学者生在世上,他不满足于此,他除了生病之外会做什么? 为了让它平静,而不是伤害性爱,它怎么能舒服而不是快速? 如今,张军不费吹灰之力偷走剩下的账目,而是置身于山河之间,其中应该有出类拔萃的。 澎湖瓮不难闻,长江清澈的溪流,西山的白云,穷耳朵和眼睛的胜利是舒服的! 否则,就算是山沟嶑嶙峋,长林古树,随风震动,明月照耀,这就是百姓憔悴不胜的原因,快看不下去?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军苏哲姬。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五台诗案”被贬到黄州。 苏哲写信给神宗皇帝救弟弟,于是被判有罪,降为云州盐酒税监狱。 兄弟俩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经常在各自的住所里书信往来,唱诗。 元丰六年(1083年),与苏轼(梦德字,又称偓佺字)同同住在黄州的张怀民为了眺江,在故居西南修建了一座亭子,苏轼将其命名为“快斋亭”,还为此写了一首歌《水调歌头黄州快斋亭送礼张快亚》纪念。 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初一,苏哲读完哥哥的歌词后,立即写了一首《黄州快斋亭记》来附和。
文章第一段用短短70多字讲解了黄州附近长江的壮丽景象和建造“快仔亭”的原因。 亭子里环顾四周,“南北、东西百里”尽收眼底,河水湍急湍急,天气变幻千变,昼夜景象几乎迥然不同。 从“向西看”这句话开始,从江边到山峦,视角从眺望到眺望,山峦曲折,在烟光和日出之间,远处的草木农舍数得一清二楚,呈现出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样子。 “至于”下面这句话,它从乡村之美过渡到历史咏叹调。
第三段,苏哲论述了“快”字,苏哲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学者在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 苏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两句因果句来解释:读者内心只有“自得其乐”和“平静”,不因外在事物影响自己的本性,才能达到“幸福”的境界。 而张梦德在文中“不把麻烦当成问题”,把自己的感情放在风景上,这肯定是有其优点的。 这和苏轼的《昔日赤崖傅》中的想法一模一样。
这篇文章思想新颖,语言简洁,情感深厚,一直被誉为苏哲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毛坤评论说,这篇文章“进入宋代,风格不错”,这意味着这篇文章以“快”为主题,重新讨论了全文的语法。
逆境中的二苏兄弟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愉悦,本文所揭示的“自我满足”精神,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特别提示。 **请注明:“*方志四川”。
*:四川省地方志局。
作者:翟晓楠(梅山三肃寺博物馆馆长)。
图为:四川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