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2月17日,开启下一个时代的超级项目——“东方数据、西部计算”项目正式宣告。 近两年来,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东西部计算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这为国家综合算力网络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SORA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多模态大模型成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重点发展方向,算力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那么,这两年,通过“东算西算”,算计出了什么样的新经济、新生态呢? 为此,本报刊登了一套特别的文章,以造福读者。 为解决我国计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东部数据与西部计算”项目致力于有序引导数据从东部向西部存储和计算,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毫无疑问,算力的整合带来了算力的大幅提升和算力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算力产业的发展也开始进入新阶段。 “东方数据、西部计算”项目启动两年来,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总体布局方案》《计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加强算力、数据、算法协同应用,让算力更快进入千行百业,对助推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继去年10月国家数据局挂牌后,今年的省级数据管理机构也纷纷落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短短两个月,全国就成立了约20家省级数据管理机构。 从这些新成立的省级“数据局”的地理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这可能与“东数据西算”项目推动的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落地西部直接相关。 构建国家算力网络,整合算力资源,互补。 雨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省级数据局和算力枢纽,是这个大网络上的“节点”,正在助推算力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中西部一种新的生态正在计算中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 一方面,以大模型训练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崛起和迭代,带动了数据量和算力需求的增长。 另一方面,算力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推动算力生态建设、带动算力技术升级有利有弊。 行业将算力分为三类,分别是通用算力(基础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3)》,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算力总规模已达到197eflops(衡量超级计算机性能的指标之一,即每秒执行百万兆次级浮点运算的能力), 其中智能算力占整体算力规模的比重提升至254%,超过四分之一,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增长45%,高于算力整体增速15个百分点。 智能算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2023年中国计算大会上,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庄龙表示,要加大高性能智能计算供给,增强算力网络可靠性,提高高效集约利用水平。 中国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强,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发展相对完整,科技企业对智能算力的需求较大。 通过计算基础设施向西部的迁移,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气候、能源、环境优势,也推动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企业产业链向西部地区延伸,从而激发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活力。 经过两年的建设,“东方数据、西部计算”工程成果早已显现。 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阳泉智能计算中心是亚洲最大的单体智能计算中心,可满足各行业超大规模AI计算需求。 智能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云整合AI计算资源,打造智能计算网络平台。 构建以智能计算中心、超级计算中心、边缘节点为基础的国家级算力池,促进东西方计算资源协同联动。 得益于政策的推动和对算力的旺盛需求,“东数据西算”项目助力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也让西部地区获得了新的影响力和城市名片。 由于“东数据、西算”项目宁夏枢纽节点中卫数据中心集群的规划建设,宁夏中威现已成为宁夏重要的“数据中心枢纽”。 根据中卫市2024年**工作报告,2023年全市将“新增2个标准货架”30,000架飞机,增加52架2%。打造全国首个“万卡级”智能计算基地。 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业务营业收入增长10%。 数字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院数据治理研究室李树品博士告诉记者,目前,西部地区正在加快推进“东数据西训”、“东数据西存储”、“东数据西渲染”等应用场景,实现不同类型计算资源的“充分利用”。 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缩影中卫来看,受益于“东数据、西算”工程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正在不断拉平数字鸿沟,悄悄“算计”自己的新发展生态。 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数据和信息要素不断从东部向西部流动,增强了西部地区对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和吸收能力,从而引领和带动了资本、物资、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激发了西部数字经济的活力,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合算力网络新图景加快铺设速度目前,算力应用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 一方面,算力正在加速渗透到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各个行业,成为传统行业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点。 另一方面,围绕“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智能算力逐渐成为各地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竞争力。 自“东方数据、西方计算”项目启动以来,智能算力发展趋势日趋明显。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2023年10月发布的《计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在算力方面,目标是到2025年算力规模达到300eflops以上,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 以及东西方算力的均衡协调发展。李树品认为,新一代数字技术对算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内存和GPU(专门设计用于处理图形和并行计算任务以支持智能计算的处理器)等硬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计算基础设施难以驾驭。 为了支撑前沿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配套的超大规模算力支撑,我国亟需构建基于云的智能算力网络,根据各中心的计算资源和各区域的需求,感知、分配和调度智能算力。 为铺设综合算力网络,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东部数据、西部计算”工程加快建设国家综合计算网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提出“统筹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算力一体化布局”,“加快实现智能算力供需平衡”,“提高人工智能等领域智能算力的适应性水平,增强数据密集型等业务的计算密集型、算力支撑能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总工程师郭亮表示,要实现各类计算资源的科学合理布局,就要加强算力建设的顶层设计,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 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鼓励各地跨行政合作,建立跨区域算力供需对接机制,促进各区域算力需求、资源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地利用算力资源; 从而提升国家算力产业的竞争力。清华大学五道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刘玉树告诉记者,加强区域合作协调,搭建高性价比的云计算平台,提高计算资源共享水平,降低企研机构进入算力门槛,吸引中小企业和企业家落户当地区域享受高性能的计算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通过先进的资源调度和管理技术,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特点和紧迫性,及时动态分配计算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处理效率,减少闲置和浪费的资源。 刘玉树进一步表示,鼓励不同行业共享数据和算力,可以促进数据的融合利用,发现数据之间的潜在价值,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算力新生态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在政策指引下,东、中、西部地区算力融合协同成为下一阶段“东部数据与西部计算”工程的重点任务。 《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利用国家枢纽节点计算资源,将中西部地区算力资源调度与国家枢纽节点外的绿色能源挂钩。 鼓励采用点对点“配对”,促进西部国家枢纽节点与东部、中部地区算力需求旺盛的城市之间的算力协同调度。 郭亮认为,“东数据、西算”项目有望带来数据要素的跨域流动,是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数据和计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全面优化中国数字经济生产力布局。不仅如此,不同计算设施之间的数据按需流通也将有效促进产业合作,促进数据中心、数据交易培训等相关企业之间的深度协同,构建算力新生态,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优势。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计算能力每投入1元,就能带动3至4元的GDP经济增长。 加快算力建设,将有效激发数据要素的创新活力,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效率的放大、叠加和倍增。 新加坡亚洲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百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算力新生态的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政策和产业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加强了数据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这不仅保证了数据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同时也为计算行业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撑,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这推动了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的建设,以满足处理和存储大规模数据的需求。 陈百辉认为,算力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边缘计算、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这不仅提高了算力的效率和安全性,也为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为促进算力市场更好发展,多地通过发放算力券等方式,促进政策与行业供需共振。 例如,2023年12月,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开展2023-2024年算力券申请工作的通知》,指出本轮算力券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由省市财政按照1:1的比例分摊。 对此,刘玉树认为,未来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是大势所趋,全面激活本地算力市场更是自然而然。 面向未来,加强各类计算资源科学布局,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借助一系列政策引导和产业促进措施,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 此外,考虑到国际竞争,为了充分保障未来对智能算力的需求,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快GPU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超大规模新型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提出加快突破GPU芯片、集群低时延互联网络、异构资源管理等技术,构建超大规模智能计算满足大型模型迭代训练和应用推理需求的中心。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GPU研发的重视。 从前沿技术快速迭代的角度来看,加快GPU的自主研发是必然的。 数字孪生、元宇宙等都需要具有强大并行处理能力或图形处理能力的处理器。 未来,上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扩展将需要通过高性能GPU来实现。 北京荣格工程设计咨询总规划师戴进告诉记者,目前,科大讯飞等对大模型算力需求较大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将本地GPU企业产品作为未来算力的核心资源,这对我国GPU产业链中的企业来说是利好的。 大模型SORA的出现,预示着AGI领域训练和推理算力的超线性增长,对算力、基础设施、工具层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总体来看,近两年,在政策的有效支持下,我国算力市场协调发展,算力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多模态大模型带动算力需求快速增长,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等核心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跨区域数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东方数据与西方计算”是一项长期工程,计算与网络融合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深耕和长期努力。 总之,在“东方数据、西方计算”推出两年后,在算力向智能计算加速演进的过程中,产业新生态日益迸发出强大的创新活力。 一种新的经济和新的生态,锚定着新的定性生产力,正在向我们走来。
持续赋能企业成长和绿色发展,“东方数据、西部计算”进入“建设实施”期。
近两年来,随着“东数据、西算”项目的全面推出,全国8个国家枢纽节点、10大数据中心集群已从“蓝图设计”向“建设实施”迈进。 经过两年的建设,多家参与“东方数据、西部计算”项目的企业也纷纷宣布近期项目交付。 为了了解数据中心目前的运行情况,记者近日走访了京津冀地区的数据中心,探讨“东方数据、西部计算”项目如何赋能企业成长和绿色发展。 “东方数据与西部计算”项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能够系统地优化和应对计算基础设施布局不协调、不平衡的挑战,是我国数字基础设施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数据中心,秦淮数据集团首席技术官张炳华告诉记者:“我们很高兴能参与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事件。 从2022年初到2023年第三季度,秦淮数据集团在建运营的数据中心总数从27个增加到34个,IT总容量从673MW增加到1029MW。 据张炳华介绍,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山西省大同市作为集团布局的第一和关键枢纽节点,在中国业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海外业务一起,是近两年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虽然在一大群数据中心机柜中,记者并没有明显感受到算力的热浪。 张炳华表示,这是由于数据中心采用了先进的散热技术,如“玄冰”间接蒸发、磁悬浮相变、冷板液冷等极致散热技术,不仅降低了机房的功耗,还提高了服务器的计算效率。 为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到2025年,国家枢纽节点的PUE(数据中心能效评估指标)应降至1低于25岁,某些地区的标准更严格。 这就要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确保每一单位能源都能支撑越来越复杂的算力需求。 清华大学人民银行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玉树告诉记者,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东数据、西算”项目在规划算力网络布局的同时,也进一步强调数据中心产业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 对于数据中心行业的未来,将涉及数字化管理、制冷技术的应用、算力效率的优化等,不断为数据中心运营商注入新的动能。 张炳华告诉记者,目前,秦淮数据已经形成了一条从北京到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甘肃青阳的“数据中心西路”。 智能云相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阳泉智能计算中心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就已开始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建设100kwp光伏电站,该电站已成功运行并完成并网发电,年发电量约为12万kw·h。 成为国内首家应用太阳能光伏直接并网发电技术的数据中心。污水回用系统也在阳泉智能计算中心大规模部署,冷却水系统节水率448%,全园年节水48万吨。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告诉记者,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对能耗的实时监测分析,及时调整能耗策略,提高能效。 这也是利用新品质生产力提高能效,实现数据中心节能改造的重要体现。
* |站酷海螺制作 |周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