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峰、宋冬霞(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党委书记、应用经济学院研究员)。
2023年9月,在第39个教师节之际,**总书记致函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独特的教育精神:“大我、真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做学者、做世界榜样的道德情操, 教育人启迪滋养心灵的智慧,以人为本的教学,勤奋敬业的态度,爱学生、乐于奉献的仁心,对世界和文化人的追求“,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者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者精神”。*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赋予了新时代教师崇高的使命,为我们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性的后续行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坚持三尺讲台39年的山村教师杨红军正在教学生。 新华社.
1.深刻领会时代价值的教育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班总书记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不断深入,从“四有”好老师“到”四导人“,从学而为学、为人、为人的大君子,到”经济老师“和”人老师“的统一者, 进而大力弘扬教育工作者精神,深刻阐明教师对学生成长、教育发展和国家前途的重要影响,加深对教师成长规律的认识,把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为广大教师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民、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要使命指明了方向。
教育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尊敬师范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生动实践,是以李保国、黄大年、魏兴华、高明轩为代表的长久培育教学坛的优秀教师群体的生动写照, 是广大教师长期实践凝聚的价值共识,是新时代优秀教师群体专业精神的凝聚升华,具有较强的道德诉求、价值引领和实践驱动力。
教育是国家和党的伟大计划,教育家的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战略支撑。 教育是科技与人才的交汇点,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 教育是人才不断涌现的源泉,是科技发展的第一步,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引领性和整体性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的根基和教育的源泉,肩负着为党和国家育人的神圣使命,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综合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亟需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专业精湛、结构合理、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工作者精神的提出,有利于凝聚师资队伍精神,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以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动尊敬教师、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潮,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事业成就感。
2.充分领会教育精神的科学内涵。
**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育智慧、耕作态度、仁爱、追求道家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独特的教育精神的丰富内涵。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充分认识教育者精神的科学内涵。
大自我、真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总书记指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育人的指路明灯,是播下未来种子的指路明灯。 心胸宽广、真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充分体现了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初心使命。 教师只有心中有“国家伟人”,心中有国家,有人民,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真正筑起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础,将事业发展的“小我”融入教育强国的“大我”,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实现个人价值。被誉为“延安五长老”之一的吴玉章先生始终坚持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信念,以筑魂爱国为毕生目标和毕生精神追求,为人才培养和教育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言语是世界的道德情操,是世界的行为。 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历史使命,更肩负着塑造灵魂、生活、新人的重任。 这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更高的道德标准。 **总书记指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道德素质的人,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德教、有德立的模范。 “魏兴华,人民教育家,几十年来一直努力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实际问题,在言行教学中给学生榜样的模范力量。
教育人们启迪心灵并根据他们的才能教导他们的智慧。 教育不仅要熏陶铸魂,更要启迪心灵,滋养心灵。 青年学生精力充沛,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老师的悉心引导和精心培养。 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成长规律,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轨道,赢得在人生中大放异彩的机会。 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为学生使用一双。
1、点对点个性化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掘学生的研究潜力,引导学生走自己的研究道路,展示因材施教的智慧。
勤奋勤奋,求实创新的态度。 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学生的知识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教师要想稳稳地站在讲台上,就必须对课堂充满敬畏。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先装满一桶水。 万不彦老师,扎根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研究30余年,突破了国家海底钻探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问题,成为勤奋学习、拼搏、求实务实、创新的典范。
教导对学生的爱和对仁爱的奉献。 教育是“仁爱”的事业,教学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培养爱心、激发爱心、用爱传播爱心,用真情实感、真诚、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养学生的心灵,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爱心人。 人民教育家余毅坚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原则,以仁爱之心托起学生成为人才的梦想,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向导。
心行天下,用追求文化人。 教师要培养亲情、国家情怀、天下情怀,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师要有全球视野,以包容万河的宽广胸怀,学习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增强青年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黄达教授倡导并实践了在东西方两大文化平台上自由行走的人才,提升了我国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影响力。
3.以教育家的精神培养优秀的教师。
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弘扬教育者精神。 高校要坚定不移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武装,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思想。 进一步加强教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引导教师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师资队伍中,继续锤炼忠于党的政治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世界,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意识。
弘扬教育工作者精神,培养教师的道德和教学作风。 高校要大力宣传“人民教育者”、“时代楷模”、“改革先锋”、“最美教师”等榜样的先进事迹,充分挖掘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先进模范,讲好教育家教育人的故事,讲述身边模范教师的感人事迹, 充分发挥榜样的魅力和领导力,突出榜样的价值,形成强大的示范引导力量,激励教师对标先进模范,见圣贤,以德为本。开展新教师“一流”入职仪式,隆重举行教师退休仪式,引导青年教师学习和传承老一辈学者的人生之道、学术精神和坚强品格,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教育使命感,引导教师树立“培育教坛、强国”的责任感和担当感。
弘扬教育家的教育精神。 高校要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扎根于中国土地办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育人的全过程, 全方位教育人,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民族志向、报效国家融入到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争中去。高校教师要自觉面对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不断向科技的广度和深度迈进,立足中国实际,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着力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中国风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光明**“ 2024-02-20 06版)。
*:光明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