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国为维护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全,对越南发动了自卫反击。 这场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了我军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指挥能力不足。 当时,我军高级指挥官大多是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将领,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深,缺乏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另一方面,我军基层指挥员大多是从事过战前作战的初级军官,没有实战经验,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指挥训练,指挥水平较低。
二是设备落后。 我军的装备水平与越军的装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个人防护和轻便性方面。 我军大部分战士没有钢盔,只戴草帽或羊毛帽,容易受到敌人的狙击。 我军的主要轻型**是56式半自动步枪,射速慢,威力小,而越军使用的是AK-47自动步枪,射速快,威力大。
三是设立不合理。 我军参加的29个步兵师中,有21个是B师,即战前临时扩充的师,战斗力很低。 这些B师的老兵平时从事生产,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还要接收大量的新兵,这些新兵的基础训练还没有完成,更不用说战斗训练了。 这样的部队上战场,很难发挥作用,但会引起很多**。
我军之所以能够打赢这场战争,主要依靠的是其在两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火力优势。 我军火炮数量远远超过越军,达到9000多门,其中包括48个炮兵团的火炮和各营团的火炮。 这些火炮的口径和炮弹数量也比只有9个炮兵团的越军要高,而且都是炮弹很少的小口径火炮。 我们的炮兵给越南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扰乱了他们的阵地和部署。
二是兵力优势。 参加我军战斗的兵力达到55万人,而越南军队的正规军和地方兵力加起来只有10万人。 我军以大批兵力包围和压迫越军,使其无法有效抵抗和反击。
然而,这样的胜利也是以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我军新兵率很高,战场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战争老兵刘朝富在回忆录《对越南战争回忆录》中提到过一件事,就是一个新兵因为害怕过河而躲在草丛里,差点被敌人发现。
刘超富,广东东莞人,1978年3月入伍,原为陆军第41军炮兵团第121师榴弹炮连无线班兵。 1979年2月,调到新组建的第121师指挥连,作为该师后方指挥通信站主力,参加了对越南的自卫反击。
1979年3月1日,第121师后方指挥所全体人员向越南曹邦市洪道乡纳怀村科屯推进。 途中,他们来到了一条叫平江的河边,这里曾经是第361团司令部被越军伏击的地方,情况非常糟糕。
第121师指挥连连长陈存民安排分工:“我们现在分兵作战,司机班和炊事班由彭庚生副教官带队,乘坐我们连队的车绕道高平到坤屯与师后指挥会合,其他人员跟着师后指挥员步行到坤屯会见师基地指挥。 ”
大家很快就开始涉水过河,平江的水流不是很快,但水深不一,有的地方一米多深。
刘超甫等退伍军人战后重访平江,并带走了**,这是刘超甫的一篇优美文章。
刘超富在回忆录中写道:
陈连长赶紧把众人召集起来清点人数,却发现少了一人,他非常着急,立刻命令通讯排排长郭占斌带领三名士兵从原来的路回去找他们,他用非常严肃坚决的语气命令郭排长: “不管怎样,你一定要给我找人回来,不让任何人掉队。”
* 左中为第121师指挥连连长陈存民,右中为通讯排长郭占斌。 **于刘超富的美文。
郭排长和三名士兵赶紧回去找人,指挥连的其余人员则坐在路边休息。
大约二十分钟后,突然有人指着河边的方向,高兴地喊道:“过来看看,郭排长,他们回来了! 众人站起身来,顺着他的手势往前看,只见不远处,郭排长一行五人正踉踉跄跄地从山脊上退去。 “好! 大家齐声欢呼,掌声雷动。
原来,落在后面的士兵是战前刚参军的新兵,他胆小内向,对水不熟悉,来到河边,看到又长又宽的河,他吓坏了,趁着大家紧张,没有注意水, 于是他偷偷撤退到河堤上,躲在草丛中,不知道该怎么办。 ”
实在想不到,这样一个独自躲在草丛里的新兵,如果不是被郭排长发现,会是什么下场? 被俘虏还是被杀?
这种不合格的新兵(这种现象的责任不在于这个新兵,而在于战前紧急扩张的做法)怎么敢被派往战场?
好在战后总结教训后,B师后来被撤销,回合战的战斗训练持续了几个月,班排长和战斗骨干不得不跟着原来的守备部队进行训练,才能真正上战场。
这一事件反映了我军在对越南的自卫和反击战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新兵素质和训练不足,导致战场表现不佳,甚至恐惧和逃避。 这不仅影响了我军的战斗力,而且对我军的士气和形象造成了损害。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军在战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提高了新兵的选拔标准和训练质量,增强了新兵的战斗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成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新型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