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记忆
龙年元宵节快到了,早上就找了一圈关于元宵节活动,无非就是看元宵展、吃糯饭团、元宵节祝福、古人的元宵节。
小时候,元宵节很有趣。
元宵节期间,春耕还没开始,很多外出打工的人还没有出门,孩子还没上学,家家户户都会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盛宴前,应该像春节那天一样,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噼里啪啦地放着热闹的鞭炮,只有放完鞭炮才能开宴。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这些孩子都很匆忙,心不在焉,只想快点吃完饭,约好朋友到外面玩灯笼。
晚餐后,火红的灯笼会出现在街上。 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提着灯笼,叽叽喳喳,像夜里的精灵。
如果是阴天,在漆黑的夜晚,灯笼更喜庆; 如果是晴天,十五日的月光可以照亮村庄,仿佛是白天,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影子和你一起走来走去。
小时候只有纸灯笼,忙日子里都是大人,抽时间用高粱秸秆绑架子,然后用糊糊把纸贴在高粱秸秆上。 一些聪明的成年人还会把灯笼绑成各种形状,比如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或者在纸上画出美丽的图案。
无论是简单还是精致,都是小朋友从新年到元宵节的心思。
纸灯笼需要用蜡烛点燃,即使没有风,小火苗也像是夜里不安分的小脑袋,总想四处张望。 拿起带蜡烛的灯笼,小心点,不然不小心晃动了火焰就会歪斜,说不定纸灯笼会烧坏,然后就没有戏了。
在儿童中,触摸灯笼也很受欢迎。 当灯笼相撞时,你必须先触摸别人的蜡烛才能熄灭或燃烧,同时确保自己的灯笼完好无损,你就是赢家。
元宵晚饭过后,村里的大街上人头攒动,不时有人开始一场儿童摸灯比赛,大人们在一旁欢呼,拼到惊心动魄的地方,兴奋地教孩子摸灯笼,甚至想亲自上阵。 欢呼声、尖叫声和呐喊声堪比早市。
记得有一年,大人们给刚会走路的弟弟系了一盏灯笼,弟弟的相貌是一只鸡,灯笼的形状还是一只大公鸡,士气高涨。
姐姐带着我和哥哥把街上所有的灯笼都打了起来,灯笼一直没有熄灭,成为那天街上最耀眼的存在。
小时候,点蜡烛的纸灯笼比用电池、唱歌、闪烁、从不熄灭的塑料灯笼好玩得多。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元宵节活动是燃放烟花。
晚饭后,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开始燃放烟花。 到了晚上,烟花在遥远的村庄里爆发,中间穿插着鞭炮声。 这是年底。
大家边走边欣赏,评价哪个村子的烟花好看,烟花放的时间长,说明村里的经济条件好,村民们都赚到了钱。
有的家庭就是为了这个比赛,集体荣誉感爆棚,邻村的烟花要燃放更长的时间。
小时候,还有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大人总能预测元宵节的天气,而且非常准确。 他们的方法是根据去年8月15日的天气,确定今年正月15日的天气,即“8月15日的天气将是明年正月15日的天气”。
当时还以为是大人的封建迷信,所谓8月15日的天气,证实了次年正月十五的天气,纯属巧合。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八月十五日云遮月,正月十五雪亮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这是因为天气之间存在着相应的节奏关系,而节奏是指某种天气出现后,与未来几天将出现的相应天气相对应。
这种节律的长度从 30 天、60 天、90 天、120 天、150 天、180 天和 240 天不等。
8月15日乌云遮月,正月15日雪亮“按农历,正好是150天的节奏。
天气就像管弦乐队,风、云、雨、雪、雷、闪电、雾、霜,仿佛这支乐队演奏了一首乐曲。 而这个乐章也有自己的“节奏感”,有高音、低音、循环。
元宵节一过,一年就彻底结束了。
孩子们开学,大人外出打工,老人去田里耕春,春天悠闲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