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新电影正式上映之前,通过点映营造一波气势,赢得一波口碑,已经是例行公事了。
对于优质作品来说,这无疑是最好、最有力的宣传方式,但对于不符合观众期待的电影来说,却是挖坑跳进去。
电影《我是一座山》就是这种情况。
这部电影从筹备之初就备受关注,因为故事的原型是备受尊敬的张桂梅校长。
她有着无比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单枪匹马地帮助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女孩,让她们上学,让她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为此,张桂梅校长一直过着非常贫穷和忙碌的生活,有十多种疾病和痛苦。
她的事迹广为人知,被授予时代模范称号,被评为2020年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
拍一部关于张桂梅校长的人生经历的电影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电影上映后,却得到了一堆差评。
差评原因一:篡改人物精神。
影片中最具争议的一点,是胡哥饰演的张校长的“死夫”。
在电影中,每当张校长遇到困难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已故丈夫的模样,他回忆起他们曾经在柔和的光环下跳过浪漫的华尔兹。
仿佛她已故的丈夫就是她所有的精神支柱。
事实上,张桂梅校长确实经常怀念过去。 但她怀念的,是老公弹二胡伴奏,她来唱歌,两人合作《**来我们农场》的美好时光。
丈夫是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党和国家是她的支柱和信念。
电影模糊了这一点,试图偷梁换柱子,目的是什么?
负面评价原因二:不尊重现实,负面形象被设定为女性。
在电影中,现实中父亲是酒鬼的事实被改成了母亲酗酒的事实,**的年轻老师也被设定为女性,男老师都是好人。
难道真的没有男性罪孽和女人背影的嫌疑吗? 为什么要抹去女人身上的光芒,展现男人的完美?
还有一对夫妇在学校教书,最后男生留女离,引发了另一场性别争议。
差评原因3:主创团队歪曲事实。
在放映阶段,有观众质疑将父亲的酗酒改为母亲的酗酒行为,导演是怎么回答的?
他说,他们当地的研究发现,在这样的山区,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有些情况远比电影中描绘的还要糟糕。
然而,数据显示,男性的饮酒频率高于女性,很明显,酗酒在男性中更为常见。 难道在那个山区,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吗?
而且,在拍摄女生在山区逃课时,竟然是在拍她们出去玩,去网吧逛街上网。
如果这发生在县城或市,那将是合理的,但发生在山区就有点鲁莽了。
事实上,山区的女孩不上学是因为家里没钱,要帮忙务农,或者早早辍学结婚。
我也去逛街,去网吧,钱从哪里来?
张桂梅校长的初衷不就是要开办一所免费女子学校,帮助这些没钱上学的女生接受教育,让她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吗?
张桂梅校长还会亲自上门女学生家中劝说家长,真是用心良苦。
她把山上的每一个女孩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就在这部电影的负面**达到顶峰时,“六公主”出来发声了。 官媒发文称:这部电影对男性角色的关注很少,里面的每一位女老师、女学生都闪耀着真正的光彩,没有消费女性、物化女性、贬低女性的现象。
此文一出,“六公主”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成为轰炸的对象。 不少网友纷纷表达了“举报”的愿望。
被轰炸的不仅是官方媒体,还有一些演员。
演员吴悦是影星海清的朋友,她在**发酵的第一时间站出来发声,强烈支持六公主和海清,还表示自己在网络上等待实名制。
本来,因为演技出众,她有着极好的观众热度,但这次因为她的大力支持,遭遇了不少藩骂。 多年来积累的好名声被毁了。
而海清作为主创,更是成为了舆论批评的对象。 她的社交**评论区遭到网友攻击。
很多人质疑海清,他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改编? 值得张桂梅总裁托付吗?
撇开这些表面因素,想想主创团队的初衷,却发现这样一部电影口碑的崩盘是不可避免的。
整部影片充满了浓郁的西方气息,用西方语境来看待张校长的先进事迹。
很显然,支撑张校长的是她的党性、职业道德和高尚的人格,但她必须被拍成一段恋情。
同时,它还篡改事实,抹黑许多团体。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为了考取西方奖项而拍的,所以刻意避免描写张桂梅主席的伟大信念和纯粹的理想。
把她描绘成这样,是对她的亵渎。
张桂梅校长在放映会上拒言,就是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