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是一座山》真是一波波的不定之波!
在影片正式上映前,《我是一座山》开启了点映模式,力图先赢一波口碑,从而吸引更多观众为票房贡献力量。
结果,等待这部电影的是铺天盖地的差评和争议,而不是预期的好评如潮。
首先,是什么支持张桂梅校长创办这所学校?
张桂梅校长曾在采访中提到,这是她的信念和承诺。
当时创办这所学校难度极大,但张桂梅校长发现信息中的8个人中有6个人和自己一样,于是她有信心找大家复习誓言,稳稳创办了学校。
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张桂梅总佩戴着党徽。
那么,在电影中,张桂梅校长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是她已故的丈夫,对他的信仰只字未提。
片中,饰演这个角色的是演员胡歌,当海清饰演的校长张桂梅遇到困难时,脑海中浮现的是胡歌饰演的已故丈夫,董老师的身影,很难不让人明白,是爱情支撑着张桂梅老师走下去。
第二,为什么这些女孩不识字?
由于这所女子中学的学生都来自农村,思想教育水平落后,所以大部分女孩都被家人视为赚钱的工具,甚至有人抚养女孩,希望她能嫁人,这样她就可以自己拿到彩礼。
这些女孩子被压迫,无法选择用读书来改变自己内心的命运,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让很多人仍然固执地认为女孩子读书是没用的,所以她们不会读书。
那么,这些女孩在电影中不识字的原因,就变成了她们被网吧所吸引,因为叛逆而选择逃学,而这些青少年大多来自城市孩子。
这使得影片中对这几位女学生的刻画失真,这也是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
第三,角色原型明明是酗酒的父亲,为什么要改编成酗酒的母亲呢?
片中这个角色设定之所以引起争议,也是因为在乡下很难找到一个酗酒的女人,更别说酗酒、家暴的女性形象了,这是一个相当小众的角色类型,相比之下,酗酒、暴力的父亲更为常见。
在家访过程中,张桂梅校长遇到了一个酗酒虐待的父亲,不是母亲,而是编剧改成了女人。
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我是一座高山》的不断动荡,随着中国电影官方媒体为《我是一座高山》发声,演员吴越为电影排队,表示“坐等网络实名制”,风波不断升级。
而《我是一座山》现在已经在多地取消了,工作人员表示没有钥匙是不可能**的,11月24日就正常上映,这就导致一些刻意买票的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跑路了。
从目前观众的反应来看,退款要求不少,其中大部分是对影片歪曲事实感到失望,决定不再支持该作品。
而这也离不开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
当影片在上映后遭遇第一波争议时,编剧忍不住与观众交流,就连六公主都认为编剧的反应不合时宜。
现在导演已经回答了电影中关于酗酒妈妈的问题,他说在当地进行调研时,看到很多像酗酒妈妈一样的情况,有些远比画面中展示的要糟糕。
这句话一出,导演再一次将影片推上了风口浪尖。有观众质疑,“还有什么比这更难以忍受的吗?不是枪毙一个女人喝酒赌博,打老公,打女儿,卖儿子,你手下留情吗?”
而这次导演之所以被骂,也是因为大家对酗酒妈妈的性格有疑虑,就是原型中的父亲要改成母亲,可以照原型拍,给人一种刻意混淆性别、丑化女性的感觉。
导演没有意识到观众不满的根源是**,而是用了自己的研究,而现实是,很多农村女性的反应比影片中呈现的酗酒、家暴的女性更盲目,以至于再次激怒了观众。
明明是编剧和导演不按事实改编,现在却认为是观众恶意挑起事端,观众自然不同意。
《我是一座高山》原本备受期待,不仅改编自张桂梅校长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的真实故事,还因为海清对张桂梅校长复辟的诠释极高。
在影片拍摄之前,海清与张桂梅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到了正式拍摄,海清完全投入到这个角色中。
她会注意到,张桂梅校长每次用完眼镜都会把眼镜放在桌子上,导致眼睛和腿的磨损,即使这个细节很可能在影片中不会表现出来,但海清也要小心翼翼地把细节做好到位。
为了让自己的肤色看起来不那么白皙,海清在拍摄过程中经常在阳光下行走,影片中呈现的肤色并不是靠化妆,而是靠海清自己。
也正是因为这种外表太过颠覆,太适合张桂梅校长了,以至于同组演员在片场看到海清后,并没有认出海清。
包括看到张桂梅校长手上的膏药,海清也仔细观察了一下,注意到他手上的膏药不够真实,会尽量靠近张桂梅校长手上的膏药。
可以说,《海清》也是提高观众对这部作品期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现在影片争议重重,编剧和导演的反应实在是无奈,不会对影片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加剧观众的抵制。
海清真是惨不忍睹!上一部优质作品《隐于尘埃》下架,如今新电影《我是一座山》还未上映,出现了口碑两极分化的现象,对她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你觉得电影《我是一座山》怎么样?你会选择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