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这个城市,总觉得过年越来越无聊,没有了对时辰的强烈期待,那些激动人心的仪式也渐渐褪去,过年也和平常的日子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我已经30多年没有在鲁西南农村的家乡过年了,不知道是不是还是童年的味道。
西南鲁农村人说得好:“进蜡月是一年”,“二月初二是一年”。 这一次,将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一年。 其实,小时候我们心中的新年,就是从除夕到新年第一天的时间。
现在让我们翻阅一下小时候的除夕和元旦记忆:
除夕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发布春节。
只有贴上春联,才有新年的风貌和气氛。 贴上春联,然后在门口用一块木头堵住门,家里的老爷子说是挡住了家里的财富,不能让它跑到外面去。
上个世纪,当时我们村里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七八十年代,山东西南农村还有很多人是文盲,他们不知道春联哪句是最后一句,哪一句是下一句,也不知道是该左依右。我贴完春联后,有邻居来找我,问我看怎么贴他们的春联。
其实我只知道“左边是上”,上面的链接应该贴在门的左边,但不知道是我面对的左边还是我门的左边,有时候是盲目的命令,反正农村很少有人能看懂, 我愚弄了人们好几年。
家里只有三年的葬礼,过年的第一天既不能出门拜年,也不能接受别人的过年问候,这种人家的门上贴着白纸或者草纸写春联,有的上面没有字, 他们不会在新年的第一天进门。
贴完春节后,一家人开始准备饺子,准备过年夜饭。 一家人围着家里的木板,擀皮、包饺子、包饺子,早上包了好几天的饺子,密密麻麻的放在高粱秸秆做的锅上,冷了,放在屋子里几天也弄不破。 条件一般的人有时会准备两种馅料,一种是素食主义者,大部分是用萝卜做的,另一种是用肉做的,大部分是用卷心菜和猪肉做的。 那些在农历新年第一天吃白菜肉的人,在农历新年第二天之后会吃素食。
下午天快黑了,一家人开始准备农历除夕大餐。 无论家里有多穷,他们都要在除夕夜做几道菜来庆祝新年,与家人团聚。
那时候因为父亲在外干活,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到了年底,我们能宰杀一只羊,刚到羊下水就能做好几道开胃菜:拌羊肝、拌羊肚、拌羊肺、拌羊心。 有的也有混合白菜心、水煮花生等小冷菜,都是瞎瞎的,热菜一般有炖冻豆腐、蒸小脆肉等,炒菜一般很少,主要是农村土炉火慢,炒菜麻烦占锅。
葡萄酒也是必须的,大多是用自产的红薯干去山县换取老白干酒,酒味浓郁,有一股泥土的味道。
夜幕降临,鞭炮声响起,我们翘首以盼的除夕夜到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吃喝,大人们个子矮小,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农历除夕夜是家乡人眼中的障碍,是新与旧、过去与今天的分水岭,坏事已过去,迎来的都是吉祥如意。 孩子们开心地笑了,猛地吃了一会儿就跑了出去,在街上放了几根鞭炮发疯了一会儿,然后到处去尝别人的年夜饭,喝别人的老白干,半夜晕倒了。
新年的第一天很早,谁起得早,谁玩得开心,午夜刚过,就有人起床放饺子。 然后直到天亮了,鞭炮声一直不绝于耳,远近,不止一个晚上,这就是新年的高潮。
感觉就像刚睡着,被大人从床上拉起来,男生拿起鞭炮用竹竿捡起来等着,女生去炉子前生火烧水,等锅里的水烧开,在厨房里喊: 饺子,鞭炮!然后是噼里啪啦的响声。
饺子煮熟后,一碗一碗地端上来,不是先自己上菜,而是先把饺子送出去。 一是给家里亲近的长辈各送一碗,一路送到老人床上,还没醒来的也要叫来尝尝; 二是去畜栏给家里养的牲畜送几个饺子,感谢它一年来的辛勤劳动。
本来我一直以为动物只吃草,没想到它们也吃饺子。
吃完饺子,我们一家人会组成一个新年问候队,由一位年迈的叔叔带领,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到处走出去拜年。 首先是家里的长辈和长辈,然后是村里和我们家有一定关系的亲戚朋友。 我们村子很大,经常需要中午才能过来。
我们村的过年礼一般是这样的:家里有老人,坐在家里等着,身体不好的人坐在床上。 过年的时候,他们先问老爷子:你吃了多少碗饺子? 身体是固体吗? 食物量可以吗? 然后是寒暄。 这里的老人也会问:你怎么大,妈的身体怎么样?
在街上遇到其他家庭的过年队伍时,大家互相打招呼:你吃过饺子了吗?
小时候,我们没有磕头过年,现在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新年第一天中午过后,新年似乎很遥远。
兴奋过后是寂寞,这也是我们最惆怅的时候,听着渐渐渐褪去的鞭炮声,总在想,明年还很遥远。
在和平与吉祥中庆祝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