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底,广东省清远市发生一起涉及理想L7的重大交通事故。 理想情况下,汽车驾驶数据及线路和记录仪**的披露是否涉嫌侵犯驾驶员隐私? 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数据合规问题? Zhiding.com 采访了望衡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韩婷律师,她认为理想汽车发布的驾驶数据和**不属于隐私范围,但她呼吁相关部门加快出台智能网联汽车黑匣子相关法规和标准。
Zhiding.com:事件涉及哪些个人信息? 是隐私吗?
韩婷:在“理想L7清远车祸”发生后,理想发布了两条与事件相关的微博。 第一条微博公布了车速(178公里/小时和96公里/小时)和驾驶行为(制动措施); 第二条微博公布了行车记录仪**,它没有声音,也没有显示司机的行踪和精确的定位信息。 我们认为,上述信息是驾驶员的个人信息并构成数据,但不是私人的,因为**中披露的内容与驾驶员的私人活动或私人信息无关。
Zhiding.com:理想收集、发布上述个人信息数据是否有法律依据?
韩婷:Ideal在公开报告中提到,速度和驾驶行为数据来自车辆的背景,因此这些数据应该由Ideal收集。 汽车公司是否有权处理此类数据,即收集、使用和披露数据,取决于汽车公司与用户之间是否有协议。 我们目前不知道用户是否签署了包含同意数据处理的协议,因此我们无法确定理想的数据收集和披露的合法性。
关于行车记录仪**,我们推测它们可能不适合收藏,因为行车记录仪通常不连接互联网,如果被收集,行车记录仪的存储成本对于车企来说会非常高,法律风险会很高。 至于理想的汽车行车记录仪从何而来**,还有待进一步了解。
Zhiding.com:事故发生后,谁应该处理数据?
韩婷:这个问题很复杂,不仅在设备和技术方面,而且在权属和权利方面。
通常,交通事故发生后,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数据进行处理,确定事故责任。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性、详细的智能网联车辆事故相关数据处理法律规定。 我们相信,随着法规和标准的进一步完善,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变得清晰,特别是在未来事件数据记录器(“EDR”或“黑匣子”)的应用中。
事故涉及的L7是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可以达到L2级,即“有条件自动驾驶”。 对于未来具有辅助驾驶甚至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联网汽车,事故分析将严重依赖黑匣子。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汽车黑匣子的强制性规定,但2021年4月7日,工信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接入管理指南(试行)》草案。 《征求意见稿》第八条规定,“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当具备事件数据记录和自动驾驶数据存储功能,收集和记录的数据至少应当包括驾驶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状态、驾驶员状态、驾驶环境信息、车辆控制信息等,并应当满足相关性能和安全要求,以保证设备记录数据的完整性。事故。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动驾驶汽车的数据记录和存储功能应该由车内的“设备”来完成,而不是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到云系统或车企。 简而言之,如果发布指南,每辆联网汽车的车辆中都应该有一个黑匣子。
《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提倡车内处理原则,即除非确有需要,否则不向车外提供数据。 基于此,我们可以预见,智能网联汽车在安装黑匣子后可以传回车企的数据类型可能会进一步受到法规的限制。
除了数据收集之外,还有许多与黑匣子相关的问题:谁应该控制它们,以及汽车公司是否有权访问黑匣子的密码或读取权限; 在什么条件下和谁来打开黑匣子,用户是否同意可以默认; 如果交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不具备处理数据的环境或能力,车企能否进行事故分析; 如果车企得到的分析结论被用户质疑,如何解决等等。 预计未来将出台更多针对性的法规和标准来解决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