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揭示了认知选择塑造了语言的进化方向。
China.com 心理学中国2月4日电 根据文字,就像生物物种一样,语言中的文字决定了彼此在竞争中的生存。 在语言演化过程中,词语的权衡可能有两种机制,即“新词”和“认知选择”。 “新词的出现”源于外部环境,是社会环境变化所产生的表达新含义的需要。 环境的变化(包括战争、移民、社会改革、技术进步等)是相对随机的,不能对语言的进化产生稳定和持久的影响。 相比之下,“认知选择”(人类在加工和生产语言过程中的一些先天内在偏好)相对稳定,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影响语言在固定方向上的进化轨迹。
语言进化和生物进化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正如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人类的起源》(The Origin of Man)一书中所写的那样,词汇在竞争中的生存是自然选择。 如果一种语言中的单词被看作是活的有机体,它们就会相互竞争人类有限的认知资源(如注意力和记忆力)。 就像自然选择通过竞争机制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特征一样,认知选择塑造语言,使其越来越适合人类大脑的获取、加工和使用。
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介绍,在上述进化框架下,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栾圣华研究组副研究员李颖借助对上述两种互补范式的大规模心理实验和历史文本分析, 揭示了认知选择在微观层面上对个体语言使用的影响如何累积放大到宏观层面的语言进化现象。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本研究验证了认知选择在词汇竞争中的作用。 既往研究表明,意象性高、习得年龄早、情感强度高的词语在记忆、学习、加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尽管认知能力下降会损害老年人总体上记忆和处理所有单词的能力,但对比喻词汇的影响相对较小。 因此,该研究假设认知选择会偏爱视觉性强、习得较早或包含强烈情感的词语,因此具有这些特征的词语在信息迭代过程中更有可能被保留。
本研究采用经典麦克风实验范式,在人际交往的背景下验证了上述假设。 在这种范式中,参与者阅读一段文本材料,然后在记忆中将其转发给下一个参与者。 总共准备了 97 条文本信息,每条信息被转述了 3 次。 逻辑回归模型表明,更生动、更古老或更充满情感的单词更有可能保留在释义中。 研究表明,同样的机制可以在宏观尺度上解释语言进化的现象。 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研究中发现的机制也可以解释200年来词频的波动。 此外,上述猜想得到了验证。 该研究分析了两部大型历史文本,发现在过去200年中,高度视觉化,较早学习或具有强烈情感的单词的使用频率增加得更多。 这表明具有这些特征的单词在进化过程中不太可能消亡。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了微观层面的语言使用与宏观层面的语言进化之间的共性:在认知选择的作用下,人类是语言的使用者,也是未来语言的塑造者。
研究发现,在当今的信息中,认知选择可能在塑造语言进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信息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就像草原上羊太多会导致每只羊的食物减少一样,信息的爆炸会导致认知资源的相对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羊群和整个语言系统都会经历更严酷的自然认知选择。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语言不可避免地向更简单、更形象、更情绪化的方向“退化”? 该研究不同意这一点。 这是因为认知选择只是塑造语言进化的因素之一,另一个是需要表达不断从外部环境中涌现的新意义。 正如进化框架中的随机突变增加了基因库的多样性一样,新词的出现为语言系统注入了新的血液,从而增加了语言的复杂性。 相反,认知选择限制了语言在过于复杂的方向上的演变。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新词诞生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研究新词和认知选择这两种对立机制,使语言系统兼具表现力和简洁性。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计划和心理研究所的支持。
中国网络心理学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