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提出了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其中,林业碳汇是真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连接生态与社会、产生效益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双碳”背景下林业碳汇的发展现状和实践,旨在更好地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本文发表于2024年创刊号《智慧中国》。
提高林业系统的碳汇能力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林业系统的破坏将使现有的碳储存功能转变为碳源。 如何合理开发保护林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1. 林业碳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各国**和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林业除了我们共同的森林系统外,还包括湿地系统、荒漠化系统和草地系统,这在温室效应中提供了大量的正能量,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而林业固碳是指通过森林、湿地、草原等生物资源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或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的过程。
有三种主要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点:
一是植物光合作用,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第二个是植物残骸、落叶、动物粪便等有机物在土壤中分解形成腐殖质,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储存在土壤中;
第三个是生态系统服务,如水资源保持、水土保持和空气净化,可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当前,林业碳汇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各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加大对林业碳汇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发展林业固碳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也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推进林业碳汇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 2021 年,已经超过了该国2000万公顷土地被纳入森林碳封存项目。 这些地区中有30%以上已被森林覆盖,为该国提供了大量的碳汇。
2、林业碳汇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林业碳中和潜力巨大,森林保护工程不容忽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304%,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 从林分结构来看,我国中青年林资源面积占60处于高增长阶段的94%将继续发挥更高的碳汇率和更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我国提出,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41%,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5%左右森林固碳潜力巨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质量持续快速增长,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林业汇增长路径主要是通过2016年前的造林。 从2020年到2060年,增加外汇的路径将主要通过森林经营。 按照现有模式**,北京林业大学2020-2060年通过森林经营可以达到年度碳汇4.3~5.7亿吨,植树造林产生的碳汇为01~2.1亿吨,毁林排放的碳汇为108-6.12亿吨。 森林管理和植树造林是增加汇的重中之重,但不能忽视的是,避免森林砍伐可以带来更多的森林保护项目,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其潜力巨大。 根据清华大学关于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转型路径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到2050年,它将是15 在目标指导下,林业对碳中和的贡献可以达到14%-22%。
“碳定价”机制非常关键,中国碳价有望上涨
2023年,全球共有73个碳定价体系实施,包括碳交易和碳税。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碳资源和不同的碳减排成本,所以选择是交易机制定价或碳税定价考虑因素不同。
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类例如,在减排成本高的地区,仅仅采用一种定价机制已经不足以产生激励,因此将采用多种定价方式;
第二类这是一个单独应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地区,包括中国,并试图以自发交易的方式利用市场对碳进行定价,从而引导我们的生产经营,迫使企业减排;
第三类只是简单地征收碳税的地区,比如一些非常小的经济体,一些较小的国家,他们会用这种相对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来为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定价。
从全球形势来看,无论是碳市场的应用还是碳税的征收,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近期,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化,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市场已经落地,或正在筹备或准备落地,从长远来看,中国碳价有望在未来持续上涨,无论是从全球发展趋势还是从中国发展趋势来看,这对碳市场从业者来说都是相对利好。
林业碳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机遇与调整并存
碳库建设与碳汇开发相辅相成。 碳汇是碳汇项目发展的资源基础,开发碳汇可以为碳库带来经济效益。 开发林业碳汇并参与市场交易以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比较经济的碳吸收手段,也是实践“两山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典型路径。 自2012年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CAME)明确,自愿减排量(CCER)备案认证后即可参与碳交易,林业碳汇成为CCER的主要方向之一。 但目前,我国共登记了15个林业固碳CCER项目,主要分布在广东、河北和内蒙古。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CCER、碳汇、碳票等相关政策,目前很多文件都提到要巩固和提高林业系统碳汇能力,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探索将林业碳汇项目纳入碳排放权交易。 随着国家政策的频繁出台、金融产品的推出、咨询机构的增加和科技成果的涌现,林业碳汇项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现在林业碳汇有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平台,拓宽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也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交易平台,这就是我们的绿水青山成为金银山的方式, 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并面对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提高碳汇增强技术的单位面积封存量; 二是如何运用市场机制助力林业发展帮助我们的国家实现我们的三个目标。
3. 林业碳汇开发的实际策略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在推进林业碳汇工程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林业碳汇的概念和意义,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加以落实,确保林业固碳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利用相关内容作为重要宣传渠道,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向公众发布相关内容,向社会公众传递林业固碳信息。 提高公众对该领域的认识和了解,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此外,企业和社会组织也需要参与进来,共同推动林业碳汇的发展。 鼓励他们在各自领域开展相关活动,如举办讲座、展览等,或利用自身资源投资林业固碳项目,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丰收。 通过不断激发社会各界的兴趣和热情,推动林业固碳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立绿色碳素**
各国**和国际组织正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林业资源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建立绿色碳,促进林业碳汇发展**。Green Carbon**是一个致力于支持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的资金池。 它可以为森林管理者提供财政支持,帮助他们进行林地恢复、植树造林、生态旅游等。 同时,还可以为社会资本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实现双方的双赢。 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类似的绿色碳**,这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林业碳汇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 在国内,也有很多地方开始了相关工作。 例如,云南省成立了云南鲁源协会,旨在支持当地农民参与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 上海也在积极推进城市绿化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 绿色碳发展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和碳票的资本化、项目化和金融化,继续推动“林业碳汇+”贷款、保险、收储、信用增级等场景的应用,不断扩大林业碳汇的使用。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推动林业碳汇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 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人才培养。 高校可以提供专业课程和专业学位,以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对于那些已经进入该领域的人来说,他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为此,可以为他们提供多种选择方式,如**教育平台、远程教学等。 另外设立相关课题,鼓励发展碳汇,促进政府、学术界、科研界、产业界的相互转化,也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降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成本
在当前环境下,不仅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成为全球性问题,国内外“碳税”政策也逐步出台,碳排放权的价值日益凸显。 林业碳汇作为一项重要的碳排放权,已成为各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由于土地使用权纠纷、资金不足等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往往面临诸多困难。 如何进一步降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成本、提高效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林地产权制度,特别是保护林农或当地居民从事林地保护的权益;在保证资金流向自然保护项目的同时,要加大金融投入,提供更多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 林业碳汇项目的效率和效益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优化来提高。 降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成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林业碳汇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发优质林业碳汇项目
林业碳汇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可以为林业资源提供新的价值链和发展方向。 通过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护,也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可持续的效益。 然而,尽管林业固碳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固碳固存技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充分利用自然分布区发展额外固碳的能力,通过可持续保护技术使森林成熟,通过社区驱动的生态系统恢复和管理,进一步增强固碳潜力,将碎片化的森林斑块重新连接起来,实现碳封存的最大化通过改善生物多样性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力。开发高质量的林业碳汇项目,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为解决大气问题,改变全球变暖现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在“双碳”背景下加快了林业碳汇的发展,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了地球的环保, 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者为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碳中和委员会主任; 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创内容,**请联系。
更多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信息,请关注:临环炭素。
林业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