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与时空格局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 (AAG) 前主席 Trevasa (G. Brown)。在1953年年会上的演讲中,特雷沃萨说,人口是其他地理要素的参考点,人口应该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 流动是所有人口的固有特征,除非有限制或控制人员流动的具体政策或其他因素。 人口迁移研究是人口地理学的标志,人口自然变化和人口社会变化共同构成了三大变化。 其中,人口迁移变化和人口自然变化是影响人口时空分布的两大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变化的影响比人口自然变化的影响更大,相对缓慢。
联合国移民署(IOM)发布的《2020年世界移民报告》估计,2019年全球国际移民人数接近272亿人(占世界人口的32亿)。5%),是1970年国际移民人数的三倍多。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国际移民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他们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份额保持相对稳定。 印度仍然是最大的国际移民国家,其次是墨西哥和中国,最大的移民目的地仍然是美国。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计划经济的制约和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口流动的特点是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深。 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户籍制度的松动、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以及21世纪初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使得大规模的跨区域移民流动势不可挡,越来越多样化。中西部地区人口外流空间格局具有突出的城乡流动趋势。
2010年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部沿海产业要么外迁或内迁或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开始推进城镇化,农民工特别是农民工增速放缓,中国人口流动开始呈现新特点。 2014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个峰值53亿人(国家统计局,2020年),随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减少,而增速下降,许多人开始回流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人口净流出明显减少,东部地区人口集聚速度开始放缓, 城乡流动人口开始减少,城乡流动人口继续增加。
1985年: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流动率的跨期变化。
按 2010 年至 2015 年的迁移率排序。
1985年: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出流率的跨期变化。
按2010年至2015年的移民率排序。
1985 2015年中国人口迁移重心空间动态演变.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人口迁移模式的机制把握和空间特征的模拟将进一步深化现有的人口迁移理论,有助于科学制定人口迁移相关政策,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中国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与时空格局模拟”.(作者:李阳)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310)运用地理学和人口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在总结中国迁徙人口的规模、强度、流动方向、迁移方式、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双组分趋势制图法和人文地理建模的学术思想, 构建了人口迁移时空格局机制和特征模拟的分析框架,并利用该模型对不同时空尺度的人口迁移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中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提出未来人口迁移的可行政策建议。
根据本书的结果,未来10-20年,我国人口仍将主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经济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迁移,而人口流失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如安徽、湖北、江西、 湖南等地。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放宽,区域政策制定也要考虑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在保持东南沿海地区发展优势的同时,要加大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和开发力度,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制度。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口迁移时空格局的形成机制与模拟》(作者:李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310)《第九章 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一书的“序言”已被删除和修改,标题由编辑添加。
图纸编号:GS Jing (2023) No. 1968.
isbn 978-7-03-072841-8
责任编辑:李晓娟。
本书可作为人口地理学、地理建模、时空模拟等相关领域研究者、相关部门规划师和公众的参考和阅读。
本文编辑:刘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