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30日,面对朝鲜战场的失败,美国**杜鲁门说了一句震惊世界的话:“原子弹的使用一直在积极考虑。 “面对美国人的核讹诈,中国人并不畏惧,志愿军官兵继续在朝鲜战场上创造奇迹般的成绩。
中国人虽然不怕原子弹,但离不开原子弹等核**,否则会继续被西方国家讹诈,还不能认真发展自己的经济。
如果中国从60年代开始就没有原子弹和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被称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不会有这样的国际地位。 ”在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一大批科学家、军人、工人、知识分子投身其中,以钱学森、郭永怀、邓家显为代表的数百名顶尖科学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待,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
在研制两弹一卫星的过程中,解放军官兵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1958年3月中旬,志愿军第20军接到回国命令后,直接向西北进发,苏联顾问盖杜科夫视察施工现场时,认为以中国这样原始的作战方式建造导弹发射基地至少需要15年时间。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人只用了3年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巨大的导弹试验基地。
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发射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唱响了东方红在宇宙中的歌声。
虽然中国制造了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但西方国家却嘲笑中国的“枪炮无弹”,这意味着中国虽然拥有原子弹,但没有运载工具,无法投入实战,只能放在地面上进行实验。 对于西方人的嘲笑,**早就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早在1955年,**就指示空军:“原子弹和氢弹一旦成功,你们自然会在后续的戏份中起到主角的作用,必须随时拿出原子弹空爆实验的具体方案。 ”1965年5月14日,空军飞行员刘源等六人驾驶一架图-16轰炸机,进行了第一次空投原子弹试爆实验。 虽然实验成功了,但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战斗核弹。 实验前,张爱平将军为机组人员留出一个大试验场,让他们放下包袱,投入试验。 1971年的氢弹空投实验是一次更具实战意义的核**投掷实验,执行任务的正是飞行员杨国祥。
杨国祥出生于云南省彝族山村,1948年考入牙山地下党领导的牙山中学。 1949年12月,19岁的杨国祥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团部骡马队教官。 1950年6月,杨国祥被护送到航空学校学习,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飞行员。
飞行员是解放军中最好的,无论是在生活条件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 但是,当时飞行员的条件非常艰苦,当时航空学校刚刚成立,航空学校的教学设备极其匮乏,校舍和生活条件很差,冬天,东北的气温可以降到零下三四十度,校舍和房屋都被大雪压垮了, 杨国祥和同学们只能在冰天雪地里学习。
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飞行教官,教官大多是被俘的日本关东军飞行员和国民党起义的飞行员。 此外,他们使用的飞机都是日本老式战斗机。
1951年,杨国祥从航空兵团毕业,转入航空兵团担任飞行员,1952年加入志愿空军。 1954年至1955年,杨国祥参加了改装喷气式战斗机的任务,并因成绩突出而被授予三等功勋,后被任命为飞行中队长。 1956年,在解放军全军竞赛中,杨国祥获得全国空军竞赛第一名,成为空军历史上第一位彝族飞行员,被誉为“彝族之鹰”,后晋升为副队长。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后,空军开始选拔飞行员参加投掷任务,杨国祥被选为氢弹试验的主飞行员。 1970年11月30日,杨国祥来到西北核试验基地的一个机场。 杨国祥到达西北后,除了投掷氢弹实验外,其余时间都得到了保护,饮食和日常生活都由专人打理,不允许打高尔夫球、跑步等剧烈运动,以防受伤。 为了保密,杨国祥已经一年没有与家人、亲戚和朋友交流了。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杨国祥连续投掷了150枚与氢弹同尺寸的模型氢弹,最后投掷了三枚与氢弹尺寸相同的遥测氢弹。 经过上百次的训练,杨国祥连续投掷了150枚与氢弹同尺寸的模型氢弹,最后投掷了3枚与氢弹同等大小的遥测氢弹。
1971年12月30日,一架携带氢弹的崭新超音速“强-5K”飞机停在西北核试验基地机场,由北京司令部指挥,由中国国防科委副主任朱光亚、第九核试验院副院长陈能宽、 核试验总司令杨焕民、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云玉等领导在各自指挥岗位上。
12时20分,在核试验机场师长宋占元的指挥下,杨国祥驾驶战斗机起飞。 当飞机距离目标中心9公里时,杨国祥用力按下炸弹按钮,迅速调转机头向后飞去。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投掷氢弹的装置没有动,氢弹也没有成功投掷,杨国祥愣了愣,但他反应迅速,立即详细检查了飞机上所有的电动门开关,发现没有问题,操作上也没有任何问题。
杨国祥驾驶飞机绕着8字形,重新调整航向,采取应急措施,重新进入投弹圈。 再次按下按钮后,依旧没有反应,杨国祥立刻跟进投了第三枚炸弹,但还是没有成功,此时杨国祥吓得冷汗淋漓,额头上满是汗珠。
这个时候,如果杨国祥跳伞,他是最安全的,但是无人控制的飞机却不知道它会飞到**,而这颗氢弹凝聚了太多科学家的努力,如果被摧毁,损失太大了。 最后,杨国祥果断地决定,宁愿摔断骨头,也不愿跳伞。 杨国祥向指挥部请示:“用氢弹降落。
机场立即对人群进行紧急疏散,众人纷纷躲进地下防控中心,只有师长宋占远留在机场,指挥杨国祥降落。 好在没有危险,飞机安全降落,氢弹没有**,但宋占远和杨国祥已经汗流浃背。
氢弹失效的原因很快就被查明了,因为氢弹推装置工作粗糙,导致电路失灵,使氢弹无法正常投掷。 1972年1月7日,西北核试验基地再次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杨国祥再次驾驶战斗机执行任务。 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强大的光辐射,巨大的冲击波,震耳欲聋的“轰隆”声,震动了罗布泊。 杨国祥下飞机时,整个核试验场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