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海军上将许世友在南京病逝。
10月31日,南京军区隆重举行许世友将军追悼会。
追悼会规模宏大,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追悼会如此隆重,但葬礼过程却显得有些暧昧。
按理说,许世友是新中国的英雄,他的葬礼车队必须按照最高规格进行配置。 但很奇怪的是,许世友的葬礼队伍却异常低调。
当时,经历过这件事的士兵们回忆说,上级下达的葬礼命令很奇怪,说了六个字——低调、保密,还下达了进入一级安全状态的命令。
可是,徐世友将军的葬礼为什么要保密呢?
每个人都是二和尚的目标心,但既然上级已经下达了命令,他就只能听从了。
因此,徐世友的送葬队伍组成非常简单。 一辆吉普车、一辆三菱面包车和两辆解放卡车运往将军的家乡河南省新县。
这也是许世友生前的心愿,想要回归本源,葬在母亲的坟墓旁。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卡车还特意用一层布盖住,以确保人们看不到团队在做什么。 而且,连出发时间都定在午夜,居民们都已经睡着了,所以不会有太多的围观者。
在路上,我遇到了几个好奇的路人,他们前来询问。 然而,负责护送的战士一言不发。
可是,这让大家更加不解,为了什么目的,还要给许世友办这样的葬礼?
河南新县的**人员一大早就知道了这件事。
起初,他们想举行欢迎仪式,但这个想法一提出,就被拒绝了。 上级一再向他们强调,要保持低调,尽量不让任何外人知道这件事。
而且,徐世友将军的灵柩运回老家后,虽然被埋葬了,但并没有立即被用作墓碑。 直到一年后,**将军才为徐世友竖立了墓碑。
如今,很多人来徐世友墓前哀悼,人来看他的时候,往往还带两瓶他最爱喝的茅台酒,让将军坟前的茅台酒堆成一堵厚厚的墙。
但一开始,许世友的坟墓并没有现在这么热闹。 毕竟因为葬礼太过低调,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许世友被埋葬在哪里。
人们认为,许世友这样的英雄,就算是要下葬,也要漂亮,而且追悼会明明很隆重,为什么要举行如此令人费解的葬礼呢?
这起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
那一年,**和其他人共同签署了一项火葬倡议。 大家一致同意,他们死后,不会以传统方式下葬,而是直接火化,为全国人民树立榜样。
签署这份提案也是***等人的良苦用心。 当时,葬礼在全国各地仍然很流行。
然而,这种做法导致了大量耕地的占用,丧葬仪式繁琐,资源消耗很大。
当时,中国人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讲究入土,一旦不让老百姓进行土葬,大家就很难接受。
因此,作为最好的领导者,他们必须以身作则。
作为无产阶级的战士,老一辈革命者对他们死后发生的事情有着非常开放的看法,并不关心他们被埋葬的形式,但对徐世友来说却不同。
因为,他早就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百年后,将他安葬回老家,永远陪在母亲身边,以弥补自己多年未能履行孝顺的遗憾。
不过,这是国家为了改变习俗而做的一件大事,徐世友不宜公开反驳。
经过深思熟虑,许世友用非常诚恳的语气给***写了一封信。
在信的最后,徐世友说:“我生忠贞,死心孝。 我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请主席批准。 ”
**看完这封信,我也有同感。 因此,许世友被允许不签字,这让许世友的心掉到了地上。
对于母亲,徐世友总是欠债的。
徐世友是孝子,却在乱世,忠孝两难。
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开始革命,很少能见到母亲。 而且,许世友危险的革命活动不可避免地牵扯到他的母亲。
年纪轻轻就成名的许世友,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是,许世友常年不在家,敌人抓不住他,于是就把这个主意打到了许世友的家人身上。
敌人经常带人去劫掠房子,这让徐世友一家苦不堪言。 但即便如此,徐世友的母亲也没有抱怨儿子,更没有阻止儿子的革命活动。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寻,许世友的母亲带着全家躲进了深山深林,历尽艰辛,几次差点丧命。
因为徐世友的母亲担心儿子的下落,所以躲在山里后,母亲经常趁敌人不注意的时候下山打探消息。
只不过,消息一传,敌人就派出一大队人马,将许世友的母亲抓起来,关进监狱,折磨她。 但面对这样的敌人威胁,许世友的母亲宁愿死也不屈服。
好在这个时候,徐世友得到了消息,他连忙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警告敌人,如果他敢对母亲动手的话。 那么,我一定会百倍报仇。
当地的仇敌是一群欺弱怕硬的酒袋米袋,看到许世友的信措辞如此严厉,他们顿时害怕,想了半天,把许世友的母亲放回了老家。
虽然没有危险,但许世友的母亲也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徐世友当然心疼母亲,但作为儿子,他连回家探望都不能,只能咬紧牙关坚持继续革命,希望胜利早日到来。
许世友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妇女,她可能不懂任何革命原则。 然而,她一直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支持着儿子,这也是最触动徐世友的地方。
徐世友奋斗了半辈子,终于能够回家探望母亲的时候,母亲已经白发苍苍,年事已高。 母子俩见面后,抱着头哭了起来。
不过,就算国家稳定了,徐世友依旧没有多少时间陪着母亲,因为还有更多的国事等着他去做。
唯一让许世友松了一口气的是,母子俩再也不用相隔很远了,他也能带着母亲来照顾他了。
不过,因为徐世友实在是太忙了,有时候他一大早就起床,一时半会儿也休息不了,直到深夜。结果,没有时间去看望我的母亲。
徐世友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忙,所以从不抱怨。 每当儿子来看望他时,她总是告诉儿子要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
而且,徐世友的母亲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所以说她想回去。
许世友一听很是惊讶,还以为他没好好照顾。
但她的母亲摇了摇头,告诉许世友,这不是一回事。
毕竟老爷子一辈子都住在老家的乡下,不适合搬到这里来,在老家很难见到亲朋好友。
所以,老爷子的精神不如一天比一天好。
因为照顾儿子,老爷子勉强在屋子里住了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觉得自己适应不了。
许世友听到妈妈这么说,心里很不舒服。 他很舍不得见到母亲,但又不忍心看到母亲受苦,经过反复考虑,徐世友还是决定送母亲回老家看看情况。
果不其然,一回到熟悉的环境,老人的身体就一天比一天好。
思念母亲的许世友趁着时间出去打工,留出时间探亲。
回到家,看到熟悉的院子,看到老母亲,徐世友忍不住泪流满面。 男孩有眼泪的时候没有弹,徐世佑在战场上受伤的时候也没有哭,但和妈妈在一起,他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虽然儿子已经是开国大将,但徐世友的母亲依旧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 为了照顾老人,当地**帮徐世友妈妈装修了房子,还想给老人添一些家具。
不过,许世友的母亲坚决不愿意,还是把家里的旧东西留着过日子,解放前家里的锅碗瓢盆还在。
徐世友的母亲知道儿子一直在为革命而努力,所以更不愿意做特别的事情,给儿子惹麻烦。
徐世友的妈妈担心,一旦她收到**的东西,会有更多的人利用这个理由,从后门去找徐世友。 这位淳朴的老太太,依旧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儿子。
不过,老母亲独自一人在老家,徐世友总是安心自在。
最后,徐世友决定让儿子徐光回老家工作,转而照顾母亲。
徐光的脾气和他父亲很像,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时候他本来是在部队打工,前途不可估量,一旦调到那个地方,恐怕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为了弥补父亲的缺点,徐光还是收拾行囊离开了军队。
从那时起,它就扎根于基层。
有了儿子代替他照顾母亲,徐世友终于能够专心工作了。
然而,这些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1965年,徐世友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家乡的紧急电报,上面写着:“我母亲病得很重。 ”
一看电报的内容,徐世友就急了。 不过,当时他还在公务,只好给儿子发了一封电报,叫他好好照顾母亲,干完活就回去。
然而,就在许世友不容易完成工作的时候,走到一半的时候,又接到一封电报,说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
许世友的母亲临走前,想见见儿子,不停地喊着许世友的名字。 然而,最终,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母亲走后,许世友的肝肠都断了。 儿子想养大却不等,再也没机会和妈妈一起享受家庭的欢乐了。 因此,被安葬在母亲身边,成了许世友最大的心愿。
在对越南的自卫反击之后,徐世友觉得自己的精神不如以前了,于是主动辞职,回到南京退休。
他在南京过着隐居的生活,把院子改造成农家小院子,养了一群鸡鸭,每天在菜园里种菜取乐。
1979年,徐世友觉得自己老了,怕自己快要死了。
于是,他给家乡的儿子徐光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可以提前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在信中,他特别向徐光强调,无论如何,他都要把自己埋在母亲身边。
对于徐世友将军的意愿,**的领导们也知道。
但当许世友于1985年去世时,此事仍引起争议。
当时火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等人也以实际行动树立了榜样,如果此时公开为徐世友举行葬礼,就等于公开搞专业化,影响很不好。
因此,有人问,火葬是否仍应按照以前的规则进行?
这个意见一出,大家都觉得不合适。 许世友将军一辈子为国家和人民打拼,死后连这个愿望都帮不上他实现,那就太狠了,规矩是人定的,可以通融。
只不过这件事情还是太特殊了,没人敢轻易做决定。
所以,最后大家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 邓公也很纠结,他和许世友将军是老熟人,他知道许世友和他母亲之间的所有故事。
想了半天,**觉得徐世友的愿望应该还是能满足的,于是他吩咐道:“徐世友将军是个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特殊的人,可以回老家安葬老松林。 ”
这是硬道理,但毕竟,我们还是要考虑影响的问题。 徐世友将军采用的是土葬方式,所以不适合大型葬礼,所以国家决定保持低调。
同时,上级还对负责此事的士兵下达了命令,要把此事当成一场严肃的战斗,不要透露消息,以免起到负面作用,影响许世友将军的声誉。
正因为如此,许世友的葬礼很不寻常,格外低调,国家怕此事引起外来的麻烦。
总之,在大家的努力下,许世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他生前没能尽到孝顺,死后,终于能够陪伴母亲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几年后,这件事才逐渐公开,大家终于明白了当年发生了什么。
好消息是,绝大多数公众都明白这件事。
在大家的心中,要改土葬火葬,但大家更尊敬的是许世友。
他打了一辈子仗,打了一场血仗,始终无愧于国家和人民,很少提出任何要求,比起他的贡献,埋葬这件事太微不足道了。
如果这能让许世友将军休息一下,那么大家都愿意支持他的愿望。
如今,许世友将军已经离去多年,但人们却从未忘记他,摆在他墓前的茅台酒瓶,是人们最深的怀念。
相信在另一个世界,许世友和母亲已经团聚,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这位为新中国献身的将军,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参考资料:作家文化 “许世友死后,灵车为何半夜进大别山,凌晨3点下葬?” 》
新周刊《开国将军许世友:人生有无穷无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