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邀请***到校讲战略课,但董事长因事务繁忙而无法下台,于是引进了素有“党内笔”之称的郭华若到校任教。
培训班负责人看到郭华若有些失望,笑着称赞道:“郭华若的教学水平不亚于我,说不定就超过我了! ”
郭华若到底有什么样的本事,才能得到***这样的赞誉?
郭华若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一个贫民窟,他艰难而尴尬的家庭境遇,不仅没有打败郭华若,反而让他从小就立下了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
郭华若学习很刻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建省第一中学,但高昂的学费却成了郭华若的奢侈,在现实的压力下,郭华若只好辍学,来到广州打工谋生。
郭沫若在中国革命青年聚集地广州生活的几年里,接触到孙中山博士的“三民原则”,深受启发,发现他一生都在努力工作。
1925年,打工读书的郭华若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在军校里,郭华若结识了许多共产党员,也接触到了许多共产主义思想和思想。
黄埔四期,郭华若成绩最好,每次考试都考得第一名。
不仅如此,郭华若也写得很好,他的试卷手写工整,流畅,很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就连蒋介石都赞不绝口。
有一次,蒋介石一时兴起跑到学生办公室查作业,正好前几本书里有郭华若的作业,蒋介石随口翻了翻,指责道:“怎么还有抄本? ”
一旁的教官笑着答道:“那不是抄本,那是郭华若的作业! ”
蒋介石立刻称赞道:“好,好,字像人,字写得这么好,人一定好,让这个学生明天来我办公室。 ”
1926年3月,“中山船事变”后,郭华若不满蒋介石的不服从和前后矛盾,在学校内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 “412反革命政变”后,郭华若对国民党彻底失望,在组织指派下,前往莫斯科炮兵学校深造。
郭华若回国后,担任军队领导参谋,赢得了他的信任和依赖。 当时延安党校请***教书,董事长因为事务繁忙,安排郭华若去找他,担心学校不了解郭华若的实力,**说:“郭华若的教学水平不亚于我,说不定就超过我了! ”
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郭华若做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在“勋章仪式”上,**原本是要授予郭华若上将军衔,但郭华若本人拒绝了。
我的功劳很小,远不如其他同志,不该被授予将军军衔。 ”
评审小组采纳了郭华若的意见,最终授予他中将军衔,此后的岁月里,郭华若始终奋战在国防科技第一线,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